第205章卖军火的本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辛亥战争结束之后的全面努力和大规模投资,以及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中寻找到的国外市场让远东武器总公司迅速成为亚洲第一大的军工业巨头,位于长岭的沈兵工厂则逐步扩张成亚洲最大的轻武器军工企业,同时也生产一些火炮配套部件。
施恩孚已经成了远东武器总公司的总董,施恩孚在福州船政学堂制造班的同学陈宝暄在沈兵工厂担任了七年的设计组组长,去年接替施恩孚担任沈兵工厂的新任厂长,托马斯。约翰逊。克罗斯利则继续担任总设计师。
到了沈兵工厂后,宋彪还是继续先参观工厂的各个厂区和厂房,因为和法方之间有严格的协议确保法国的长行程管退制退器的机密,新型火炮没有继续在本溪兵工厂生产,而是由沈兵工厂和中俄合资的辽兵工厂分开生产。沈兵工厂负责生产制退器和炮架,辽兵工厂生产炮身,最终在辽兵工厂组装。
因为德法技术上的不同,以及本**工业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出口的需求,zhōngyāng军部这两年在军事装备的更新上显得有些犹豫,宋彪此行也是要和厂家沟通,了解厂家方面的意见。
在厂区里参观一番后。宋彪在施恩孚、陈宝暄和托马斯。约翰逊。克罗斯利的陪同下应邀前往总设计室,远东武器总公司的核心公司就是沈兵工厂,远东轻武器研究院在这里设置的设计组多达二十余个。从事不同轻武器和其他军事装备的设计工作。
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中的出乎意料的军工业出口规模,以及波普宁冲锋和沈步的热销,让远东武器总公司信心膨。大规模的邀请国外更为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购置最为先进的设备,研究最为领先的军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在火药、炸药和弹药领域也不断推陈出新,新型号的轻机、重机、冲锋都在陆续推出,外销型号的迫击炮也增加了…等不同口径。
施恩孚这个人一贯是比较心细的,在总设计室旁边增设了一个陈列室,据不同的参观和考察人员调整陈列新型号及热销武器的各种改型,在中辛亥战争之后,zhōngyāng陆军就启动了缓慢的、逐步的、有序的装备更换计划。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改进,新型号的武器大体都在第四、第三十步兵师和兴安盟武器试验基地进行了多次全面测验。
第四步兵师继续布置在海州,地形复杂,有一大段的保密区,所以是北方新武器测试的列装测验部队。第三十步兵师驻扎在长沙和桂林,气候条件属于南方,本身也是zhōngyāng军在南方第一个整编师主力,同样是南方新武器测试基地。
宋彪在陈列室看到了远东武器总公司在近几年间不断推出的各种新型号的轻武器,涵盖面非常广,且完成了体系的布局。手、手动步、半自动步、狙击步、轻机、冲锋、重机、榴弹、榴弹、手榴弹、掷弹筒、迫击炮、机关炮、高炮,整个系列都已经完善。
甚至连传说中的多功能工兵铲也出现了。
轻机和重机的主要合作设计师是约翰。摩西。朗宁,这些工作从辛亥战争结束之后就已经开始,由远东武器公司同范德比尔特家族合资的温彻斯特武器公司邀请约翰。摩西。朗宁,共同合资研究,温彻斯特公司享有在美国的制造销售权,其余则主要是由远东轻武器研究院自行负责。
宋彪在陈列室里看了一番,因为绝大多数的新型武器都在他手里亲自使用过,他甚至参与了这些武器的设计工作,所以对这些轻武器还是非常悉的。
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缺乏武器,而是武器的种类太多,在宋彪的坚持下,远东轻武器研究院甚至研究过恩菲尔德步的后端闭锁的旋转拉栓式机,在恩菲尔德步的基础上重新改进设计和简化工艺,推出一款新的江南步,由江南兵工厂生产,还有点天方夜谭质的想向英国销售这种新型步,遭到英国陆军部拒绝后,江南步小范围的列装在江苏、浙江巡防军,拥有7。7mm和7。62mm两种口径。
世界三大步,恩菲尔德、瑟、莫辛纳甘此时都已经到了中国的大地上,而沈步又被严格确定为统一制式步,全国范围的沈、本溪、辽、江南、汉五大兵工厂都有生产,在山西炮局基础上重建的太原兵工厂也是从沈步的生产开始。
过去三年,通过扩散东北军工业积累的技术力量,以及大范围外聘专家、技师的方式,中**工业的炮和弹药制造领域逐渐扩大到六个生产基地,汉、太原兵工厂依托本地的煤铁、铜、芒硝资源,在近几年间的投资规模最为庞大,位于南京的江南兵工厂原身是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底子较好,如今改迁回上海,依靠招募外工提高制造水平。新增投资和购入的新式设备数量也很高。
因为历史遗留的各种因素和问题,zhōngyāng陆军目前的主力装备复杂多样,光是步弹药就存在五种差别,肯定要求全面换装,从去年开始,随着六大兵工厂都已经逐步完成扩建,沈步开始以每年二十万支的速度生产。预计在十年后正式完成全军的武器换装。
只是与此同时,最新型的半自动步在远东轻武器研究院也完成了二次改进,达到了服役的要求。
zhōngyāng陆军的规模太大。15个整编师、35个普通师、43个旅的总编制正式完成后,即便是非战争时期也拥有135万人的兵力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只有沙俄能够相提并论。号称世界陆军第一的德国在非备战和非竞赛时期也不过65万常规兵力,在1914年上半年增加到81万——当然在总动员的瞬间很厉害,半年之内冲刺到450万,不能比,真的比不了,确实是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陆军。
陆军大规模决战的胜负分界线往往是在一个战役中产生的,假如此时的zhōngyāng陆军和德国陆军战,zhōngyāng陆军半年之内最多增编至250万的规模,而且是全国总动员的极限,兵力素质基本下滑一半。上去就能被德军冲垮,可如果战争一直拖延下去,两三年后,zhōngyāng陆军有可能增编至一千万,德军就未必能顶住。关键是zhōngyāng陆军能否撑住三年。
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讨论,虽然在zhōngyāng军部总参谋部内的很多参谋官都喜像模像样的讨论这个课题。
不管怎么说,zhōngyāng陆军现在的问题就是兵力多,装备复杂,经费稳定但没有必要瞬间爆发,而需要更换的新式武器又非常之多。所以,总参谋部制定的装备更新计划以十年为计算单位的决策是正确的,按照一级、二级、三级部队的方式逐步调整,一级换新则二级换旧,三级则换三手货,尽可能的节省军费开支。
只是在175项计划中,国内军工业投资规模惊人,这样的换装速度显然不能让各家公司意,宋彪从去年开始就默许六大兵工厂按照正常的产能投产新式武器,在zhōngyāng军部订购数额之外的武器弹药则由新华公司购置,用于额外的军需物资储备。
宋彪心里当然是有计划表的,他算准一战会在1914年爆发,哪怕别人不去刺杀费迪南大公,圣公会也会派人去做这种事,所谓圣公会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建立中华帝国在世界上的第一霸权,超越英美德,让欧洲大自然最符合这一目标。
所以,宋彪在对中**工业发展的安排上就显得异常紧凑,从1911年开始大规模增加投资,大批量的从国外引入设备、车,引入美国水线和现代管理理论,引入电气革命技术和专用机,增加工业生产效率,甚至连技工的培养都有专门的计划。
立足于大清帝国遗留的基础和东北工业的基,以及同德美法俄四国的长期合作,加上这几年约合5700万英镑的大规模投资,中**工业,特别是轻武器和弹药生产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数值,如果是维持在战时生产规模,完全能在一战时期大发横财,收回投资之余还能大赚一笔,并将整个中国的军工业水平再提升一个台阶。
因为zhōngyāng军部订购不足,而六大兵工厂的机械设备都已经到位,工人技师的招募和基础培训也都做完,拥有军工业产品外贸特许证的新华公司就代替军部大量下单,让六大兵工厂能在大规模生产中逐步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多囤积的械弹药、火炮炸药也不愁在一战中找不到买家。
在陈列室参观时,宋彪和托马斯。约翰逊。克罗斯利询问了一些新装备在据部队意见修改过程的新问题,大致谈了十几分钟,宋彪就从陈列室离开,暂时休息一段时间。
在单独为他准备的休息室里,宋彪只留下一等内侍官张富田陪同着他,让他可以安静的休息十几分钟,清理一下思路。
此前到军工企业考察,宋彪通常会安排蒋方震、陈其采、舒方德中的任意一位陪同他,最近比较特别。陈其采率团去了巴尔干战场,目前还留在希腊。
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的外祖父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正是在俄国驻希腊武官的建议下,康斯坦丁一世才邀请zhōngyāng陆军的副总参谋长陈其采赴希腊陆军考察,此后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期间,因为在名义上要保持中立原则。实际上是希腊陆军顾问团之一的陈其采等人改称是观察团。
结果是很明显的,陈其采是那种临时调整的高手,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爆发前半年抵达希腊后。对希腊陆军作出了一系列的微小而有效的快速调整,特别是通过大量订购波普宁冲锋、60mm迫击炮和75mm轻野炮,改进部队的轻机动作战能力。利用快速部队迅速进攻保加利亚的后防部队,导致保加利亚的前线主力大规模溃败。
舒方德正在法国进行二次考察,蒋方震又去了西北军区视察,宋彪就成了孤家寡人,只能一个人来视察。
这样也好。
宋彪倒是很久没有这么清静过,可以一个人在休息室里短暂的单独思考片刻。
远东武器总公司这边的各种新式武器在这两年里已经接受了较多的考验,除了气冷型的朗宁重机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外,其他都已经达到了服役的所有要求,一部分则已经开始正式服役换装的步伐。
目前争议较大的是新式的m1914型半自动步,在远东武器总公司对汉兵工厂70%股权的私有化后。据和zhōngyāng军部签署的保障协议,为了保证汉兵工厂在未来的发展,这种新型步将会主要在汉兵工厂生产,因而被命名为m1914型汉步,而在两年前。这一新型半自动步就已经在第四步兵师进行大规模的测试,那时的评价就很好,几番改进后,军部早已无可挑剔,奈何军费有限,沈步又还在大规模的列装过程中。
现在的问题就是沈步和汉步之争。
轻机的问题也相对有点复杂。麦德森机总体而言还是非常不错的,远东武器总公司有点无赖质的对其进行多次改进后,重新设计了部分机结构和外形,采用了可更换的管设计后,以轻机委员会总顾问波普宁将军的名义再次命名为m1914型波普宁轻机。
m1913型朗宁轻机和m1914型波普宁轻机在数据上基本相当,前者继续采用双脚架设计和弹匣供弹,后者为了和麦德森机作出明显区别,以及和朗宁轻机构成不同的特点,采用了三脚架设计和弹鼓供弹。
在宋彪的建议下,波普宁轻机更像是一款中型机,管采用伯利恒公司的新型633型锰镍合金钢无钢管,管设计加厚,可以保证长达8分钟的高速连续击。
相比之下,朗宁轻机则在设计上要求更为轻便和可靠,确保每个班在部署中都能有效且更轻松的携带。
但在实际的数据上,两者相对于麦德森机都没有明显的改进。
zhōngyāng陆军关于是否列装这两种新型轻机,以及如何在部队调整装配使用,这些都成了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
宋彪对此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更换更好更新的械固然很好,但是经费开支也不低。
在沈兵工厂的休息室里,宋彪一个人沉默的思考了很长时间,虽然从zhōngyāng陆军的角度而言,更换新型步和机是收益率较低的事情,甚至显得有点费,但从中**工业的长期发展而言,这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军工业想要发展,光靠国内市场是撑不住的,必须要尽可能的出口外国,以一种体系型的大规模出口扩大中**工业的总体实力。
陈其采在希腊和维利亚就有很重要的推销中**火的任务,相比欧洲军工企业,中国开出的价格更为便宜,并且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大规模转让生产专利。
别看中**工业现阶段的产品还有点糙,但在设计上绝对不弱给其他国家,非常实用,并且有着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实际的技术指标也不差,就是工艺上稍微有点简陋而已。
为了争夺市场,在远东武器总公司的极力争取下,zhōngyāng军部甚至放弃了全面引入法国m1906型75mm野炮的技术,只是引入了制退器和部分技术,在中德原有的合作研制基础上,继续聘用法国火炮专家改进国内的m1906\08型野炮、轻野炮和轻骑炮,统称为新的m1912\14型75mm野炮、轻野炮和轻骑炮,技术参数上相对于法国…型75mm野炮是有一定差距,在速和程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度相对不足,炮弹填装量也小0。3kg,但是火炮自重又增加了23至42公斤,弹道曲线相对更为平伸。
有差距,但这是真正的自产货,不受任何的出口限制。
差距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在中德合作过程中考虑了加榴炮的思想,合作中断后,zhōngyāng陆军还是继续贯彻这一思路…型75mm野炮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款加榴炮,但从技术上而言,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加榴炮。
在心里做一番复杂的权衡,宋彪将施恩孚喊进了休息室,多的话也没有说太多,就是让远东武器总公司继续加快新装备的生产即可,产能多余之处可以卖给新华公司作为特殊储备。
宋彪此次在东三省,除了军工业外,也要视察其他的工业发展水平。
此时的东三省和关内相比就像是两个国家,除了东北不惜一切代价引入技术和人才,作为经济龙头发展的火车工业,其余不管是机工业,还是电气、化工、汽车、飞机、通信工业,东北工业和德美英法之间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即便是同样卯足劲发展的纺织、军工业、船舶工业相比欧美列强的差距也依然明显,只是除船舶工业之外的整体水平已经和本相当,部分领域甚至是高过本。
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以东三省目前的整体工业水平,关内市场就像是东三省的庞大殖民地,持续推动东三省进一步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