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194章登基称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至中午12点整,在保和殿举行国宴,宴请内阁大臣、议员和各国特使。

内廷总署最初的准备还要复杂的多,一直到晚上9点为止,宋彪后面简化了一部分,反正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形式,以此为准,他正式且公开的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确定自己身为中华帝国神武皇帝的身份。

从这一天开始,神武年号就将强制在全国使用,帝国纪年和公元纪年同时使用,以前者为主和正式使用,后者则为辅。

国宴仪式到下午两点整才正式结束,整个登基大典也至下午4点结束。

走了半天,坐了半天的宋彪都觉得全身很累,又正好是夏天,几次汗浃背,还好中间有三次沐浴更衣,要不然就是一身臭汗。

晚上换了一身常服,身穿着一袭朱红底白团锦龙纹龙章唐装的他,回到宣政园继续宴请三十三位内阁大臣。

本届内阁zhèngfu虽然是帝国的第一届内阁,在行政体系上倒是基本完善,设有外务、财政、法务、陆军、海军、民政、农业、工业、商业、警察、文教、通、国土资源、宗教十四个部,以及新政、内廷、科技、水利、税务、海警、海关、邮电、工商、质检、审计、环境、卫生、地质、巡防十四个总局、总署,加上zhōngyāng银行的行长、金融证券监管委员会的主席,以及属于情报和调查机构的国家情报总局、zhōngyāng调查总局,再加上内阁总理大臣,总计三十三位内阁大臣。

虽然财政大臣张康仁兼任了zhōngyāng银行的行长职务,但在内阁安排上,央行的副行长孙衡甫也被纳入内阁席位,故而还是保持了三十三位内阁大臣的总席位。

在十四个部的排名中,一旦首相意外身亡,外务大臣将临时担任内阁总理一职,其余依次类推,外务、财政、法务大臣继续身亡之后,则由陆军大臣兼任内阁总理。

所以,外务大臣可以简称为外相,实际等同副总理。

三十三个内阁部门,按照第一宪法的规定。陆军部、海军部、警察部、海警部、国家巡防总局、国家情报总局、zhōngyāng调查总局是统一归属皇帝直接任命,实际行政工作中也直接归属皇帝直辖统管。其余则归属内阁总理大臣提名,国会表决通过后,皇帝只负责批准,但内阁总理大臣的提名权和任命权也在皇帝的手中。

相比沙皇,华皇最大的差距在于任命国会议员的数量上,前者任命所有国有议员,而后者只任命其中的13规模。

虽然这三十三位内阁大臣中,只有一半是宋彪亲自委任和提名的,但还是可以称之为皇帝内阁,基本是由他来cāo控。这里面也存在着很多政治上的联盟和妥协。比如说由梁启超担任文教部大臣,本身就是妥协,为了将维新派拉拢到帝的范围内,好歹也有15个议员席位,关键时刻也能发挥作用。

三十三位内阁大臣中。由新华会、中华革命、光复会合并的中国光复占了20席,新政强国会占6席,nzhu占3席,维新进步会占2席,立宪会占2席,宽泛意义上的帝则占了大半,总体还是很利于宋彪在幕后训政。

nzhu这边不是很意,他们想要的更多,可这也不能怪宋皇帝。皇帝最初提议孙逸仙先生担任宗教大臣一职,孙逸仙自己不同意,想要担任zhōngyāng铁路总公司的董事长,并且要求将公司总部放在上海租界,其实就是要利用铁路特权和外国政商联系,保持自己在国外社会的影响力。

宋彪怎么可能同意。何况孙逸仙是真的不懂铁路,后来民国时期一拍脑袋决定的六条铁路线都是狗不通的事情,费了民国不少血汗钱,结果一条都没有修成功。

加上黄兴拒绝了科技总署总长的提名,眼睛盯着海关总署的位置未能得偿所愿,最后摆出一副高姿态而去,nzhu就从最初约定的5席变成了3席,身为皇帝,宋彪遵守最初的5个席位的基本安排,你自己不要,想要换个好位置就肯定是不可能,话说科技总署和宗教总署对帝国而言恰恰是非常关键的位置。

总的来说,这还是一届以帝为中心的大联合zhèngfu,光复联合新政会、维新会共同执政,基本也就垄断了国会的大部分席位,占据着绝对的执政地位。

今天晚上的宴请就不谈什么公事了,该谈的事情,此前几天都谈的差不多了。

晚上的国宴结束后,宋彪目送诸位内阁大臣离开宣政园,这才和皇后舒萱一起去裕丰园,乘着月在中海的荷塘池边观赏景,此时的中海装扮一新,彩灯如星,景极佳,两人走在湖畔凉亭边,登上水榭楼船,观景赏月,只是许多话都一切尽在不言中。

努力这么久,总算是正式的成了帝国皇帝,得到全国和国外的一致公认,从此稳固了自己的帝位,不用担心像袁世凯那样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身穿着一袭朱红底白团锦龙纹唐装,宋彪颇是觉惬意,服装很舒服,让人觉得舒服,心里更舒服,总之是在一种很好的觉和状态中。

中国之中国,这样才有那么点意思。

登基之后,宋彪很想继续像以前一样暂时休息,在幕后掌控诸事即可,只是刚登基就开始消极怠工,难免影响很坏,国民们一贯是以皇帝勤政为标准,勤政的一大指标就是上不上朝。

不上朝就是昏君。

可帝国哪里有上朝这个安排呢?

章炳麟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每天上午,宋彪在宣政园的办公厅轮接见一部分内阁大臣,以一周为限,确保每一位内阁大臣都有一个上午的时间面见皇帝,禀告事务。

这简直是要将宋皇帝累死。

只是刚登基,暂时就只能先这么安排,还好见面时间都比较短,有事就商谈一个小时,无事则象征的面见半个小时结束。

这个办法很土,因为现在是电报电话的时代,皇帝身边的秘书局可以每天从各部直接拿到最新的政务情况,在秘书局统计整理之后,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呈报给皇帝过目。

如果皇帝觉得事情重要,他可以询问总理大臣,让总理和内阁大臣注意点。不重要的话,那就等着总理和内阁大臣的处置情况。办的意则不说话,办的不意则教训两句。

所以说,章炳麟设计的这种亲政体制很土鳖,很形式主义,宋彪索就当是开茶话会,每天上午和几位内阁大臣召开一个小规模的座谈会,顺道拉拢一下情之类的。

等到了这一时期,帝国内阁zhèngfu经过了为期一年的磨合和适应,基本进入了较为正式的运转阶段,已经不像此前那么凌不堪。加上大部分内阁大臣都是东北系和新政强国会的旧官僚出身。各省官员也是以前朝官员和光复主要地区代表相互结合的方式,zhōngyāng和各省政治基本还是按照前朝的节奏稳步向前,军队稳定,政治稳定,只是国家的改革意识和行政管理上更富有现代神罢了。体制上也更完善。

税务总局的各地税务机关已经深入到县一级,东北、直隶、江浙都达到了镇一级,zhèngfu财政在几个月中的情况渐好转,只是虽然有了海关总署,海关的实际控制权还是在英国和洋雇员手中,宋彪对此倒是不着急,等以后同英国正式谈判结束之后再说。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着,各项工作计划即便是都能让宋彪意,甚至不能让唐绍仪和其他内阁大臣意。至少比清时期稳定有序和有进步。

赓负责外务部正在和比利时、丹麦、荷兰等国就最后的互惠条约达成一致,特别是对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迫最为紧密,八国联军中,这两个纯属酱油和白占便宜的东西,本和美国都已经放弃了庚子赔款,以及在华窃取的各种特权。剩下当然要紧意大利和奥匈帝国。

等将小国都处置了一遍,造成国际的既成事实,内阁zhèngfu再去进英法德俄。

俄国米哈伊尔大公此时还没有离开běi,他提前来京恭贺宋彪称帝,以俄国支持中国打赢战争出力最多为由,希望宋彪同意俄国的要求,将旅顺港继续转租借给俄国,并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期再延长五十年。

在此基础上,俄国可以参照东三省的先例,放弃其他在华特权。

宋彪没有答应,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也犯不着为此和俄国翻脸。

法国不吭声。

德国还在观望,有可能将山东的控制权大体归还给中国,但前提是中德至少要签订一份类似于中美之间的《战略互惠条约》,并且保留青岛港的租借权,其余都可以类比美国。

英国则是退一半,守一半,上海租界和香港租借权是绝对不还的,其他可以类比美国,但其不愿意放弃庚子赔款,威海卫也不愿意谈判解决,天津、汉口这些租界可以归还,内河行驶权希望保留。

新约谈判会是一个很漫长的问题,宋彪也知道不可能立刻就解决,他就这么慢慢的等待着,自己在幕后观察着这种局势的变化。

宋彪是7月15正式登基称帝,而帝国在8月1即将来了建国一周年的纪念,登基这一天通过立法确定为中华光复,各地都要普天庆。

上午,宋彪正好召开了一次zhōngyāng军部列席会议,正式就中辛亥战争进行总结,并且制定新的全**事发展纲领,指导中**事力量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

会议就在宣政园的会议厅里召开,上午9点正式开始,在此之前,海军大臣程璧光、陆军大臣舒方德和第二军督军段祺瑞三人先行抵达宋彪的御书房,并且是在御书房东侧的怡华堂侧厅里见到了宋彪。

宋彪正在矮榻上,靠着矮榻上的茶几翻阅最新的一些情报和资料,三人进入侧厅,统一向皇帝行躬身礼,毕恭毕敬的等着吩咐。

宋彪正看到了新型火炮在德国和本溪兵工厂的测试数据,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着中国在未来二十年的75mm野炮、轻野炮和轻骑炮的技术,对于88mm和105mm口径的轻重野炮也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从1906年开始,东北军的远东兵工厂就主动提议和德国联合投资研制新型的长进程炮管制退器,东北出资金,派人参与研制,德国出人出力,德国最初对此并不热衷,但随着新型身管制退器的研制成功,在新型火炮的实验测试中明显优于德国此前在火炮上使用的短行程制退器,双方在克虏伯公司和本溪兵工厂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将这一新型制退器普遍运用于中低口径的火炮,共同研制新的75mm和88mm的火炮。

虽然这一技术来不及使用在中辛亥战争中,但对于中德两国未来的火炮技术发展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未来二十年的火炮技术之基础就奠定于此。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