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在夜里读完《子夜歌》,如同喝了一杯香馥却冷掉的花茶。抬头看见窗外星河斑斓,别有凉意,一时黯黯无言。心里绵悱恻地难受,像“子夜”这个带着浓烈芬芳的忧伤名字突然之间在暗夜里花开如树,惊寂寞。

“《子夜歌》云是晋女子所作,似五言绝句,分歌,夏歌、秋歌、冬歌。本俳句分、夏、秋、冬,即是受了《子夜歌》的影响。

《子夜歌》的歌第一首:林花多媚,鸟意多哀。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气氛舒畅广大,几乎是没有特定的对象的情思。风要算得挑拨了,然而有一个和字,更一个惠字,凡此皆非西洋文学里所有。

“——节自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我对《子夜歌》的印象最初来自胡兰成。他仿佛对《子夜歌》别有钟情,除了在《今生今世》一再引用、申变,后来又在《中国文学史话》里多次提及,大谈《子夜歌》的气韵和好处,用来比较中国人的亲、,和西洋人恋之间的深浅差别。我是惨了他的文字和才气,于是老老实实读下来,斑斑点点落在心里。后来去看《子夜歌》,发现胡兰成论中国的诗词文化,真是像深入到神内核里再绽放出来的花千树,猝然而深远。

曾经,听到一个关于《子夜歌》的凄的传说。相传东晋孝武帝时,大臣王轲之家里发生过鬼唱《子夜歌》的事。这件事见载于《宋书·乐志》:“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太守也是晋武帝太元年间的事,如果那时就传说有鬼在夜里唱《子夜歌》,那子夜肯定是东晋以前的女子。

《旧唐书·乐志》里也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哀戚,能直通幽冥,让身在寒泉的鬼,也到悲伤呢?

直到我读了《子夜歌》,才知道《子夜歌》里其实也有很多愉明亮的彩。一个男子在路上等到慕的女子,赞她容丽,路遗香。男子说,你一来路上都芬芳了,女子(也许就是子夜吧)又喜又妥当地回答:“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这是多么漂亮且当的回答。她不说自己不好,却也不过分的骄傲,只那样谦卑和顺地说一句:“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情切切,意绵绵,十个字像蜷曲的玫瑰花苞,深深浅浅牵住了情郎的心,更藏住了“缘由天定,是天意”的禅意在里面。

彼时,也不是,遇也未曾遇,像新初至,花树未发的萌萌意思,一切都还是无立足境。你我,没有后来的抵足,还是个清净自在身。

《子夜歌》里唱到:“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汉乐府里女子发誓亦要说——上!中国人是敬天的,尤其男女之事讲个天意,天作之合,天成佳偶,天生的冤家…世间万物,花木山河,连人的本真也是唯天所授,所以接受起来恭谨和顺。

这样的柔和贞顺,在今人的身上渐渐缺失了,我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自我的力量,以为可以改变很多事,到头来依然没入命运的漩涡;越来越做深刻的思考,却越来越远离纯真,不能与自然作最纯粹直接的

于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决定了自己棋子的命运。

看她对情郎撒娇:“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我忍不住微笑,似乎可以看见那种娇憨依恋。她说,你离去以后,我无心梳洗,就这样的潦草而过,看你看到我这样子会不会心疼?

她丝缎一般的长发随意洒落在肩头,像乖巧的猫儿一样伏在他的膝上,任情郎盘抚摸。长发被他绵翻飞的手指牵引。但即使是那样的嫣婉及良时,为什么笑容甜美的她,眉目间仍有深深地忧伤,不时在心底泛滥成灾?

快乐总是短暂的,忧伤才是人类命中的毒瘤,随血生衍,无休无息,某些时候会变得凶猛,不可遏制。很心疼《子夜歌》里的那个美丽女子,花秋月何时了,她简直无时无刻不在忧虑着。

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都是哀伤的。这一方面因为在漫的、非礼教约束的情关系中,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转首负情,是常有的事,情的失意,容易形成悲伤的基调。这点忧愁在《子夜歌》里有深刻的阐释。

是女子天生比男人多心多?还是大家都已一早窥测到结局的荒凉?只是男人通常选择沉默着不说,在某一冷静地接受结局?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原来,当“唐突”的“小喜”过去后“相怜能几时?”才是她忧虑的本。女心贪婪,容易眷恋。所以为情能否天长地久而烦恼的多半是女人,男人对此常常洒得出乎意料。可是,依旧是你的时候多,因为相思,忘却自身的时候多,因为是女子,到底是女子。

“白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在白降临的秋夜里,想起你缺少御寒的衣物,于是再也睡不稳,起身在明亮寒冷的月光下,为你捣素制衣。想把千丝万缕的情愫织进衣里,让你穿在身上会有融融暖意。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黑夜是如此漫长,我不能够入睡。看见窗外明月皎洁,想着你在天涯那端,心茫然。突然听见你在叫我,忙忙地应了一声,却不过是我太思念你而出现的幻觉。

是生命里最绚烂的一场幻觉,太荼蘼,有时,走完天涯道路,也不愿醒来。

读《子夜歌》在深夜。静默安然的心之花园里,突然飘来夜来香的离芳香,我在听子夜这样浑身散发着迭香的女子娓娓道来。消夏长,一年四季,那些存在于她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和忧伤。她的一切的喜悦哀伤,都和那个始终不见面容的男子休戚相关。

朝朝暮暮朝朝。他都是那样模糊清晰的存在,是与生俱来的胎记,由生到死,一直存在。

光风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月,窈窕曳罗裾。(歌)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采我,我心怀莲。(夏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歌)昔别草绿,今还墀雪盈。谁知相思苦,玄鬓白发生。(冬歌)后来传的这种《子夜四时歌》是《子夜歌》的变曲,以四时景物为衬托。《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子夜歌》和《子夜四时歌》是南朝民歌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民歌里情诗一类的翘楚。两者均有南朝辞采丽的特点。相比之下《子夜四时歌》更为致,当中有几篇并有引用典故和前人诗句之处,托名为民歌,实际上出于文士之手或经他们修饰的成分当更多。不过这种致不妨碍南朝民歌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的特点。吴歌中的《大子夜歌》(“大”是赞美之意)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再怎样浓烈,它们仍是民歌的底蕴。栀子花一样的清淡洁白。

南朝民歌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兴起、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从鲍照到齐、梁的文人诗,再到后来体诗的兴起,南朝民歌的影响力宛然可见。唐代以后,南朝民歌继续影响着文人的创作。直到清代,历代文人对南朝民歌的模仿剿袭,始终没有断绝过。

不过,历代文人学南朝民歌,学的最好也最著名的人还属李白。他的很多短诗,以语言清新自然见长,就是学习南朝民歌的收益。

我是最近看了《子夜歌》,才知道《静夜思》竟是化于《子夜四时歌》秋歌中“秋夜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一篇。至于他的《子夜吴歌》,无论是语言和形式以及立意都明显胎于《子夜歌》,不过李白才情高妙,写男女相悦,也有浩然仙气,结果反而比晋女“子夜”的《子夜歌》传更久远,也更著名得多。

关于《子夜歌》的作者,晋朝女子“子夜”的一切,资料少得非常可怜。我用尽力气去找,也没有结果。想来,她只是一个有才情的吴地女子,温婉、能干、慧黠、多情、多愁善

或许,子夜只是斑斓星河里的一颗传说,可是我希望她是真的存在过。

是一种需要不断被人证明的虚妄,就像烟花需要被点燃才能看到辉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