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卷二十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又东南至汝南新县北,沙水自百尺沟,东径宁平县之故城南。《晋秋》称:晋太傅东海王越之东奔也,石勒追之,焚尸于此。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围,尸积如山。王夷甫死焉。余谓俊者所以智胜群情,辨者所以丈身袪惑,夷甫虽体荷俊令,口擅雌黄,污辱君亲,获罪羯勒,史官方之华、王,谅为褒矣。沙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都陂。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东出径汝南郡之宜禄县故城北,王莽之赏都亭也。明水又东北注于陂,陂水东南,谓之细水。又东径新县北,又东,高陂水东出焉。沙水又东,分为二水,即《秋》所谓夷濮之水也。枝津北径谯县故城西,侧城人涡。沙水东南径城父县西南,枝津出焉,俗谓之章水。一水东注,即濮水也。俗谓之艾水,东径城父县之故城南,东注也。

又东南过山桑县北,山桑故城在涡水北,沙水不得径其北明矣,《经》言过北,误也。又东南过龙亢县南,沙水径故城北,又东南径白鹿城北,而东注也。又东南过义成县西,南纻入于淮。

义成县故属沛,后隶九江。沙水东,注于淮,谓之沙汭。京相璠曰:楚东地也。《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社预曰:沙,水名也。

译文颖水发源于颖川郡城县西北方的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灭了韩国,在那里设置颖川郡,是以水来命名的。汉高帝二年(前205),立为韩国,王莽时改名为左队。《山海经》说:颖水发源于少室山。《地理志》说:发源于城县乾山。颖水有三个源头,右边的一条发源于乾山的颖谷。《秋》记载,颖考叔任颖谷封人之职。水往东北。中间一条发源于少室山的通,往东南经负黍亭东边。《秋》:定公六年(前504),郑国攻打冯、滑、负黍等地。冯敬通《显志赋》说:寻求高士善卷所在的地方,在负黍遇到许由。京相潘说:负黍在颖川郡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人们称为黄城。也有人称这条水为滁水,东与右边那条水汇合。左边的一条发源于少室山的南溪,东与颖水汇合。因此,各家作者在提到颖水的发源地时,都互举上述这两座山。《吕氏秋》说:卞随以接受汤的让位为,自投颖水而死。张显《逸民传》、稽叔夜《高士传》都说卞随投水而死,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往东南过县南,颖水又往东,五渡水注入。五渡水发源于岔高县东北的太室山东溪。金高县是汉武帝时为奉祀太室山而设置,俗称裕城。每逢夏多雨时,一条又一条的山泉从山顶泻而下,崖水和溪相接,形成二十八浦。干旱季节山涧溪断水,但石潭仍不干涸,过路行人游客在此歇息,只能舀点水喝罢了,没有人敢在潭水洗澡或洗手,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矩,一定有好几天不得安宁,因此行人都有点畏惧。山下有个大潭,周围数里,潭水清深洁净,水中有一块屹立的巨石,高十余丈,顶端非常平整,宽广二十来步。僧俗人士常划船到那里,爬到顶岩上,情怀为之一畅。五渡水往东南城西边,石涧萦回曲折,过往行人要反复涉水,因此也叫五渡水。水往东南,注入颖水。颖水经岔高县旧城南边,从前舜让位给禹,禹避让商均,伯益又避让启,都是在这里;这里也是周公用土圭测影的地方。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把这地方封给赵临,立为侯国。县城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墓,是尧时筑的。因此太史公说:我登箕山,山上有许由墓。山下有牵牛墟。在颖水旁有一条犊泉,是巢父还牛的地方,岩石上牛的足迹还在。还有许由庙,石碑墓网都还在,是汉朝颖川太守朱宠建立的。颖水经庙北,东与龙渊水汇合。龙渊水发源于龙渊,往东南城北边,又往东南注入颖水。颖水又东,平洛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玉女台下的平洛涧,世人称为平洛水。吕忱所说的勺水发源于城山,就是这条水。又往东南,注入颖水。颖水又往东关,经康城南边,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卫臻为康乡侯,这里就是他的封邑。

又往东南翟县北边,颖水往东南关聚,关聚夹水相对,俗称东土城和西土城。颖水又经上棘城西边,又拐弯经城南。《秋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楚国军队攻打郑国,修筑了上棘城,以便渡过颖水。县西有旧堰,堰石已崩毁,但残破的堰基还在,从前这道堤堰是拦截颖水、引水由支分出处。旧水道往东南通过三封山北边,今天已无水了。渠道中又有泉涌出,当时人们称为唱水,往东经三封山东边,往东南经大陵西面的连山,又称启盆亭。启在大陵上祭神,那就是钧台。《秋左传》说:夏启在钧台祭神。杜预说:河南翟县有钧台。水往东南,水积聚成破塘一,方圆十里,俗称钧台破,就是以台来取名的。又往西南经夏亭城西边,又拐弯转向东南,形成郑县的靡阪。颖水从堰坝往东翟县旧城北边,夏禹最初封在这里,称夏国,所以武王到周时说:我还是住到夏的老家去好吧?于是,就开始营建洛邑。徐广说:夏住在河南城,翟是夏的地方。《秋经》记载;秋天,郑伯突进入栋。《左传》说:桓公十五年(前697),突杀了檀柏,就在栋居住下来。服虔说:檀柏是郑国守卫栋的大夫,栋是郑国的大都。宋忠说:栋就是今天的翟。周朝末年,韩景侯自新郑迁都到这里。王隐说;翟原来是栋的地方,是旧时颖川郡的治所。城西有郭奉孝碑,水旁有九山祠碑,柏树丛林还很茂密,北面紧靠川

又往东南过颖县西边,又往东南过颖县西南,应劭说:县城在颖水之,因此以颖作为县名。据《东观汉记》,汉朝时把这里封给车骑将军马防,立为侯国。马防当城门校尉,地位在九卿之上,不与人同席。颖水又往南经颖乡城西边。颖县旧城在东北,过去是许昌典农都尉的治所。后来改为县,魏明帝时把这地方封给侍中辛毗,立为侯国。颖水又往东南经柏祠曲东边,过冈丘城南,这就是过去的汾丘城。《秋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楚子庚在汾练兵。司马彪说:襄城县有汾丘。杜预说:汾在襄城县东北。颖水经繁昌旧县城北边,就是曲氢的繁亭。《魏书-国志》说:文帝在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巡行到曲鑫,在此地登坛接受了帝位,改元黄初。同年,把颖的繁亭改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座台,当时人称为繁昌台。坛前有两块石碑。当年魏文帝在此受禅,从坛上走下来说:舜、禹的事情我知道了。所以石碑上的铭文说:于是就在繁昌修筑了灵坛。后来石碑上的六个字长了金,评论者认为司马氏五行属金,所以曹氏六世而魏亡晋立。颖水又往东南经青陵亭城北边,此城北对青陵破,破塘南北宽二十里,题水绎破北,支注入成为破塘。破西有都水注入。榔水发源于襄城县的邑城下,东注入破中。破水又往东,注入临颖县的狼阪。颖水又往东南经临颖县。

又往东南过临颖县南边,又往东南过汝南郡滩强县北边,淆水从河南郡密县东注人。

临颖是个旧县。颖水从县西过,小滁水在这里出。《尔雅》说:颖水分支为沙水。郭景纯说:都是大河溢出,分为小支的名称。也正如江水分支成为沱水一样。颖水又往东南经泽城北边,就是古时的皋城亭。《秋经》记载:定公和诸侯会盟于皋融。皋、泽字形相似,因而造成了名与字不相一致。颖水又往东经滁城南边,《竹书纪年》说:孙何攻取滁。滁癫在东北,颖水是不可能经此城以北的。颖水又往东南,误水注入,并非清水。

又往东过西华县北边,西华县,王莽改名为华望。因为有东华,所以此城称西华。世祖光武帝建武年间(25-56),把这地方封给邓晨,立为侯国。汉朝济北戴封,字平仲,当西华县县令,有一年天大早,他慨叹自己政绩平庸,没有动上天,就堆起柴垛,坐在上面自焚,火点燃后暴雨骤降,远近都赞叹佩服他。永元十三年(101),他被朝廷征召担任太常之职。县北有习城,颖水经城南,这就是《水经》中所说的消水注于颖水的地方。

又往南过女县北边,女县旧城南边有汝水支,因此该县得到女的县名。阐胭说:这条水原是汝水支,后来枯竭了,称为死汝水,因而女的女字偏旁无水。按:汝、女方言读音相近,所以字也随着读音而改了,未必就像阐氏所说的那样,因水枯不通而削去原字偏旁的。颖水又东,大滁水注入;又往东南过博县旧城东边,此城在南顿县以北四十里,汉宣帝把它封给郁吉,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嘉。

又往东南过南顿县北边,滁水丛西方来注入。

滁水在乐嘉县注入颖水,并没有到南顿县。顿,从前是顿子国,与周同姓。《秋》:傅公二十五年(前635),楚国讨伐陈国,把顿子送回到顿去。俗称顿为颖城,其实不对。颖水又往东南经陈县南边,又往东南,向左边在口汇合一条水。又往东南到新县北边,菠蕊渠水从西北来注人。《水经》说:菠蔼渠是百尺沟的别名。颖水往南,汇合口,新沟从这里向东分支出。颖水上有堰,称为新堰,俗称山竭,是错误的。新沟从颖永北岸向东出。新县在新沟水以北,所以应韵说:新县在新水之。今天旧县城在东边,显然颖水不可能经该县北边,《水经》是搞错了。颖水从新堰往东南经项县旧城北边。《秋》:僖公十七年(前643),鲁国灭了项国。颖水又东,右边与谷水汇合,谷水上源承接平乡诸破,往东北经南顿县旧城南边,从城旁向东去。《秋左传》说,顿受到陈的胁迫而投奔楚国,从顿南迁,所以称南顿。现在此城在顿南三十余里。水又往东经项城中,楚襄王修筑外城,把项城作为别都,都内西南的小城就是项县的旧城,从前是颖州的治所。谷水经小城北边,又往东经魏豫州刺史贾建祠北。王隐说:祠在城北。说得不对。庙在小城东面。从前王凌被宣王司马兹抓住,到了此庙叹息道:贾梁道啊,王凌是魏的忠臣,只有你有灵才知道我啊!于是就饮毒酒而死。庙前有一块石碑,碑石上生出黄金。干宝说:黄金能采下来,这是晋朝中兴的吉祥征兆。谷水又东出城,往东注入颖水。颖水又东,岸边有公路城,是袁术所筑,所以世人用袁术的字。公路来命名。颖水又往东经临颖城北边,此城濒水,南面没有城墙。又往东经云二城之间,二城位于颖水南北两岸,城墙都不完全。颖水继续往东经丘头,丘头南面濒水。《魏书-郡国志》说:宣王军队驻扎丘头,王凌在颖水旁自缚投降,所以又称武丘。颖水又往东南,在旧城北边,细水注入。细水上承接都阪。破水分支出,往东南的就是细水,往东经新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南经宋县旧城北边。宋县就是所谓郭丘,秦国进攻魏国,夺取了都丘,说的就是这座城。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下诏将沛封给殷的后代,以便保存三统。平帝元始四年(4),改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79),把封邑迁到这里,因此称新郭,是宋公国,就是王莽时的新延。细水又往南经细县,新沟水在此注入。新沟水上口承接口,往东北经新县旧城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把这地方封给吕青,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新明。所以应劫说:新县在新水之,现在已经无水,只不过还留有旧渠道而已。新沟水往东注入沼泽,然后散汇入细水。细水又往东南经细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乐庆。世祖建武年间(25一56),把这地方封给岑彭的儿子岑遵,立为侯国。细水又往东南,积水成为破塘,称为次塘,公田和私田都开渠引水灌溉。又往东南,拐弯转向西南注入颖水。《地理志》说:细水发源于细县,往东南注入颖水。颖水又往东南经胡城东边,这里从前是胡子国。《秋》:定公十五年(前495),楚国灭了胡子国,俘获胡子豹回来。杜预《释地》说:汝县西北有胡城。颖水又往东南,汝水支注入,这条支承接奇洛城东三十里的汝水分支,世人称为大滁水。此水往东南经召陵县旧城南边,《秋左传》:僖公四年(前656),齐桓公率军到了召陵,责问楚国不纳贡赋,就在这里。城内有一口大井,直径数丈,水极清幽。阐胭说:召,是高的意思。这一带空寂荒凉,有数丈深的大井,所以名为召陵。此水又往东南经征羌县,这是从前召陵县的安陵乡,就是安陵亭。世祖建武十一年(35),把这里封给中郎将来敦,来款因出征定西羌有功,所以改地名为征羌。阐驹引《战国策》认为:秦昭王想调换土地而改名,其实不是如此。汝水支又往东经公路台北边,此台临水,方圆百步,是袁术所筑。汝水支又往东经西门城,就是南利。汉宣帝将这地方封给广陵厉王的儿子刘昌,立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又称北利。旧河道穿过南利和北利之间,辗转经女县,世人称为死汝。该县是因水取名的,所以叫女。又往东经南顿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南经绸城北边,又往东经邸乡城北边,又往东经固始县旧城北边。《地理志》说:固始县是从前的寝。因为寝丘在县南,所以按丘名来取县名。王莽时改名为闰治。孙叔敖因为这里土地贫痔,领了它作为封地,所以能使后代绵延不绝。城北还有叔敖碑。建武二年(26),司空李通也敬慕孙叔敖,领受这地方为封邑,所以光武帝嘉奖他,并改地名为固始。汝水支又往东经蔡冈北边,冈上有平侯宰相蔡昭的坟墓。蔡昭字叔明,是周朝先祖后樱的后代。坟墓有石网,石网前有两块石碑,碑上文字已剥蚀破碎,不能辨认了,墓前的石羊石虎也已倾倒,只不过还留着罢了。汝水支又往东北经胡城南边,又往东经女县旧城西北,往东注入颖水。颖水又往东经女县旧城北边,《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说:高祖六年(前201),把这地方封给夏侯婴,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汝溃。该县在汝水南面,是因汝水而得名的。城西有一座城,是从前的陶丘乡,也是汝郡的治所。城外东北角有座旧台,靠着城边,像小丘一样,俗称女郎台,虽然已经颓毁,但旧基还很高大,上面还有一口井。推想起来可能这就是以前的陶丘乡,但不很清楚。

又往东南,到了慎县东面,往南注人淮水。

颖水往东南,左边汇合了上吴、百尺两条水,这两条水都承接次塘细破,往南注入颖水。颖水又往东南,江破水注入。江破水接纳了大不涤破,阪水往南,积聚成江破,往南经慎城西边,沿着城旁南注入颖水。颖水又经慎县旧城南边,慎县是从前的楚邑,白公据守在这里,抗拒吴国。《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前479),吴人攻慎,白公打败了他们。王莽时叫慎治。世祖建武年间(25-56),把这地方封给刘赐,立为侯国。颖水又往东南经绸燎郭东边,民间称为郑城;又往东南,注入淮水。《秋》:昭公十二年(前530),楚子在州来狩猎,在颖尾住宿,这是颖水和淮水的汇处。

洧水发源于河南郡密县西南的马领山,洧水发源于马领山下,也有说发源于颖川城山,城山在城县东北,是包括马领山在内的总山名。洧水往东南经一座旧台南边,俗称子台;又往东经马领坞北边,这个坞在山上,坞下的山泉往北,有人说这是洧水的另一个源头,注入洧水。洧水东,绥水汇入。绥水发源于方山绥溪,就是《山海经》所说的浮戏之山。水往东南经汉时弘农太守张伯雅墓,墓地四周用石块砌成围墙,沿山坡巡通而下,坐落在绥水的南岸。西门有两座石阀,石网两边有两只石兽,墓前有石庙,排着三块石碑。碑文上说:张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碑旁立着两座石人,还有几石柱和一些石兽。从前引了绥水往南入墓园,蓄水造成池沼,池在墓园中央,池上有石雕蛤蟆吐水,泻入石池中。池沼南面又建了石楼。石庙前面两旁排列着各种石兽,但因年代久远,物换星移,差不多都已风化剥蚀了。不义而来的富贵,正如烟云过眼,好景不常,更何况这些东西呢?杨王孙葬,皇甫士安以竹席裹尸,可说旷达了。绥水又往东南经上郭亭南,往东南注入消水。洧水又东,襄荷水注入。襄荷水发源于北山子节溪,也称子节水,往东南,注入洧水。洧水又往东,汇合了沥滴泉水。此水从深溪旁出,从一丈多高的岩头散而下,所以文人把它称为沥滴泉,南注入洧水。

往东南过县南,洧水又往东南,与从承云山出的两条山泉汇合,这两条山泉都往东南,注入洧水,世人称为东承云水与西承云水。洧水又往东,微水注入。微水发源于微山,往东北,注入洧水。洧水又往东经密县老城南边。密县,《秋》称为新城。《左传》:僖六年(前654),与诸侯会师讨伐郑国,围困了新密,因郑兴工筑城不得其时,所以兴师讨伐。现在县城东门南侧,有汉时密县县令卓茂祠。卓茂字子康,南宛人,为人温雅宽厚,待人谦恭有礼。一次,有个人误认他的马是自己的,卓茂就把马给他,说:这马如果不是您的,请您送到皿相府还我。说罢拉着车就走了。后来那个人找回了自己的马,就把马送还了卓茂,并向他道歉。卓茂曾任汉朝黄门郎,调任密县县令,他以美德来教育人,口里不出恶言,于是社会风气大为改良,道不拾遗,连蝗虫也不侵入境内。百姓为他立祠,享受祭祀从没有停止过。洧水又在左边与瑛泉汇合。瑛泉水发源于玉亭西边,北注入洧水。洧水又往东南,与马关水汇合。马关水发源于玉亭下,往东北经马关,称为马关水;又往东北,注入洧水。洧水又东,与武定水汇合。武定水发源于北方的武定冈,往西南,又拐弯转向东南,经零鸟坞西边,沿着坞边往东南。坞旁有一挂瀑布,凌空飞泻而下,高达四丈余,直注山涧下,积成一个大深潭。游人眺望,无不称为奇观;当地百姓见此水挂在坞侧,就把它称为零鸟水,水往东南,注入洧水。洧水又东,与虎犊山水汇合。此水发源于南山的虎犊溪,往东北注入洧水。洧水又往东南,赤涧水注入,此水发源于武定冈,往东南经皇台冈下,又经冈东,往东南注入洧水。洧水又往东南,僧水注入。洧水又往东南经部城南边,《世本》说: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妹妹女馈为,女馈怀孕三年生了六个儿子:打开她的左腋生出三个婴孩,打开右腋又生出三个婴孩。第四个儿子名莱,就是部人的祖先,邻人的居地就是郑。郑桓公问史伯:王室多患难,我能到那里去逃命呢?史伯说:藐、邻两地都是您的百姓,您可以迁到那边去。于是郑氏东迁,貌、会体献出了十座城。刘祯说:邹在豫州外方以北,北面与貌相邻,都城在荣泽南面,左边有济水,右边是洛水,居于两水之间,以漆、清为封地。徐广说:部在密县,会巧人姓坛,不可能在外方以北。洧水又往东坂北边,水上有桥,民间称这渡口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前564),晋攻郑,在坂渡水,在口驻扎了几天退回。杜预说:坂是洧水上的渡口。服虔说:水的南面称,口是指水口,参、音相近,是由于口头相传的错误。此外,晋国地处商宿和参宿的分野,属于实沈之星的地域;郑国地处大辰星的分野,是阔伯的土地。晋军在这里驻扎过,渡口因此得名。

又往东过郑县南边,曾水从西北来注人。

洧水又往东经新郑县旧城中。《左传》:襄公元年(前572),晋国的韩厥、荀堰率领诸侯军攻打郑国,攻入城中,在洧水上打败了郑国的步兵。《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前779),周惠王的儿子多父伐邻,攻克后就住在郑父之丘,取名为郑,这就是郑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说:有人说该县的有熊氏之墟,是黄帝的都城,郑氏移居到那里,所以称新郑。城内还留有一座祠庙,名叫章乘。洧水又东,称为洧渊水,《秋传》说:龙在时门外的洧渊相斗,就是这个水潭。今天浦水从郑城西北入,往东南经郑城南边,城的南门内,从前外蛇与内蛇曾在这里相斗,内蛇斗死。六年,大夫傅瑕杀了郑子,接纳了厉公,蛇斗就是这件事的征兆。水南有郑庄公的望母台。庄姜十分讨厌庄公,因为庄姜生庄公时难产。她与段一起居住在京城里。段对待长兄庄公不好,姜氏又不管教,于是庄公把姜氏迁往城颖去居住,发誓说:不到黄泉,决不与她相见。后来庄公悔悟,所以筑台望母,表示自己内心的思念。他听了颖考叔一席话,于是在隧道中与母亲相见。母子作赋,表达了融融的慈母之情和孝子之心,母子关系得以恢复,值得称颂。洧水又东,与黄水汇合,《水经》说是僧水,其实不对。黄水发源于太山南麓的黄泉,往东南经华城西边。史伯对郑桓公说:华城原是您的土地。韦昭说:华是国名。《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前274),白起进攻魏国,攻克华,直趋芒卯,杀了十五万人。司马彪说:华是亭名,在密县。稽叔夜常在山间和泽地采药,曾在这个亭里向古人的神灵学琴。黄水往东南,又与一水汇合。这水发源于华城南冈,一条源分为两条,东边一条叫七虎涧水,西边的就是这条水。水往西南,注入黄水。黄,就是《秋》所说的黄崖。所以杜预说:苑陵县西有一条黄水。黄水又往东南,水旁有两座台,称为积粟台,台东就是这两条水的汇处。接着,捕璋山水又注入,这水发源于东方的捕璋山,西注入黄水。黄水又往南到郑城北边,向东转,在郑城东北与黄沟汇合。黄沟发源于捕璋山,往东南到郑城东边,往北注入黄水。黄水又往东南经龙渊东南,七里沟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隙候亭东南的平地,往东,又转弯向南经升城东边,又往南经烛城西边,就是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封邑。又往南注入洧水。

又往东南过长社县北边,洧水往东南,南淮、北淮两水注入。淮音仆。洧水又往东南,与龙渊水汇合。龙渊水发源于长社县西北,有一条旧沟,上口承接洧水,水大时就与龙渊相通,水浅时沟渠就断。这条旧沟中间有一条谐泉,南东转,形成一片深潭,绿水平波,澄洁深沉,俯视游鱼,有如在空中游动,所谓深潭里没有深藏不的鱼,就指这情况。龙渊水又往东经长社县旧城北边,这里原是郑国的长葛邑。《秋》:隐公五年(前718),宋人攻打郑国,围困长葛,就指这里。后来社庙前有一株树突然长高了,所以称为长社。魏时,这里是颖川郡的治所。我于景明年间(500-503),出任该郡太守,在南城西侧修建客馆,正当兴工挖土筑墙时,从地下挖出一条树,十分大,想来可能就是过去社庙前那棵暴长的怪树的。查考旧时的有关记载,该县没有龙渊的水名,那是近代才出现的,京相潘《秋土地名》说:长社北界有察水,但这条水过深沟之中,并不是说在北界。又按京、杜《地名》都说,长社县北面有长葛乡,这表明县是向南迁移了。这样看来,这条水就是察水了。水又往东南经棘城北边,《左传》说:楚子伐郑救齐,驻兵于棘泽,指的就是这里。察水又往东,从左边注入洧水。洧水又往东南,分为两条水:支往东北,注入沙水;另一条往东经许昌县。许昌从前是男爵的封国,姓姜,是四岳的后代。《穆天子传》说:天子在消上会见许男。汉章帝建初四年(79),把这里封给马光,立为侯国。《秋佐助期》说:汉因为许失了天下,到魏继汉而立,就改名为许昌。城内有景福殿旧基,景福殿建于魏明帝太和年间(227一233),造价达八百多万。洧水又往东入坟仓城内,民间把这条水叫汶水,所以有坟仓的名称,其实不对。那是清水的仓储城。清水又往东南经鄙陵县旧城南边。李奇说:六国时称安陵,昔秦国要求调换土地,唐且接受使命曾到过这里。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将这里封给都尉朱滇,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左亭。洧水又东,都陵破水注入。此水出自都陵南破东边,往西南,注入洧水。

又往东南经新汲县东北,洧水从都陵往东经桐丘南,俗称天井陵,又称天井冈,都不对。洧水又转弯向南,水上有桥,称为桐门桥,是按桐丘取名;也有人说是因桐门亭得名,但不知这亭在什么地方,这些也不清楚。清水又往东南经桐丘城。《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前6),楚国攻打郑国,郑人逃奔到桐丘,就是此城。杜预《秋释地》说:桐丘城在颖川许昌城东北。京相潘说:桐丘是郑的地方。今天地图上没有城,实际上却还在,西南距许昌旧城约三十五里,民间叫堤。城南就是长堤,是原来清水北岸的堤防。西边面对桐丘,城就是按此丘而取名的,城形呈斜长状,而不方正。洧水又往东经新汲县旧城北边。汉宣帝神雀二年(前60),在许的汲乡曲淆城设县,因为河内已有汲县,所以称新汲。城座落在消水的南堤上。洧水又东,向右分支出,形成镬破。洧水又经匡城南边,就是扶沟的匡亭。又往东,洧水向左分支出,形成鸭子破,出水口称为大口。

又往东南过茅城邑东北,洧水从大口往东南经清城西边,往南经茅城东北;又南,在左边与甲庚沟汇合。沟水上在大口承接洧水,往东北分出支,往东经淆旧城南边。洧城民间叫复城,其实不是,因为洧、复两字形近而误,读音也就随着字而改变了。汉朝建安年间(196-220),把这里封给司空祭酒郭奉孝,立为侯国。沟水又往东南,形成了鸭子破,破宽广十五里,肢水向南注入甲庚沟;甲庚沟从东北导入沙水,往西注入淆水。消水又往南经一座旧城西边,世人称为思乡城,西距洧水十五里。洧水又在右边与菠破水汇合。此水上口在新汲县承接清水,往南经新汲县旧城东边,又往南,积水成为破塘,破塘西北就是长社城。破水的东边有清水堤防翼护,西边面对茅邑。从城北门开始修筑堤道,直到山冈边,人们还称为茅冈。茅邑就是《水经》里所说的茅城邑。破水从北面出,东注入洧水。

又往东过习城西边,转弯注人颖水。

洧水又往东南经辰亭东边,俗称田城,说得不对。大概是田、辰音近,城、亭韵同而音讹的缘故。《秋经》载,鲁宣公十一年(前598),楚子、陈侯、郑伯在辰陵会盟。京相潘说:颖川长平有旧辰亭。杜预说: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天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也许杜氏的差错是因《传》里记载失误引起的吧。长平东南淋破北岸有一座土丘;东西长近一里,南北宽五十来步,俗称新亭台,也许就是杜氏所说的辰亭了,但不大清楚。洧水又往南经长平县旧城西边,王莽时称为长正。洧水又南分为两条,向东分的称为五梁沟,经习城北边,又往东经赫丘南边,丘上有旧城。《郡国志》说:长平从前属汝南郡,县里有储丘城,就指此城。淆水又往东经长平城南边,往东注入涝破。洧水向南出,称为笼水,所以汇处有笼口的地名。洧水又往东经习城西边,转向西南注入颖水。《地理志》说:洧水往东南到长平县注入颖水。

澳水发源于河南郡密县的大騩山,大騩山就是具茨山。黄帝登上具茨山,爬到洪堤上,从华盖童子手里接受了《神芝图》,就是在这座山上。潩水发源于山弯里,出后积聚成破,俗称玉女池。池水往东经隆山以北,《史记》载,魏襄王六年(前313),在隆山打败了楚军。山上有郑祭仲墓,墓西有子产墓,用石块垒砌成方坟,坟东有一座庙,都面向东北,朝着郑城。杜元凯说这是不忘本。庙旁原来有一株枯柏树,在它的旧残株上,长出许多小柏树,郁然成丛,眼青翠滴,可称是一种奇妙的美景。潩水又往东南经长社城西北,南淮、北淮两条水都从这里出。刘澄之著的《永初记》说:《水经》记载的濮水,发源于大騩山,往东北,注入泗水。卫灵公曾在水上听到音乐。这是完全搞错了。我按《水经》,发源于大魄山的是潩水而不是淮水。南、北淮水的上口都承接潩水,二渠并,往东都注入洧水。洧水与淮水合,又注入沙水,支错凌,所以可互相通称。《秋》昭公九年(前533),把城父人迁到陈,划了一些夷淮以西的田亩添补给他们。京相潘说:以夷的淮西田亩添补给他们。杜预也说:把夷在淮水西的田地划给城父人。服虔说:淮是水名。师氏作靡靡之音的淮水与这条淮水,虽然字合音同,但此淮与彼淮互不相涉,它不是北淮的上源。潩水又往南经钟亭西边,又往东南经皇台西边,又往东南经关亭西边,又往东南经苑亭西边,这是郑国大夫宛犬的旧邑。潩水又南分为两条。一条向南出,经过胡城东边,就是旧颖阻县的狐人亭。水,往南,积聚成为破塘,称为胡城破。漯水从支渠往东经曲强城东边,皇破水注入。皇破水发源于西北的皇台七女冈北麓,皇破就是古时长社县的浊泽。《史记》载,魏惠王元年(前369),韩彭侯和赵成侯合兵进攻魏国,在浊泽开战。此破北面直对鸣城,就是长社县的浊城。破水往东南经胡泉城北边,这里是旧颖县的狐宗乡。又往东,与胡城破水汇合。破水上口承接皇阪,往东南,注入黄水,汇处称合作口。汇合后往东经曲强城北边,往东注入潩水。当时人称为救水,这是不对的。救、澳二字音近,因此字就随音而变了。洪水又经东武亭和西武亭之间,两城相对,这里可能就是古时的岸门,即史迁所说的,犀首在岸门败走的地方。徐广说:颖有岸亭,不知是否就是此处。潩水又往南经犬城东边,就是郑公孙的犬城,称犬城是民间的误传。潩水又往南经颖县旧城西边,魏明帝把这里封给司空陈群,立为侯国。潩水又往东南经许昌城南;又往东南与宣梁阪水汇合。破水上口在颖城西南承接狼破,狼破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秋左传》说:楚子在狼渊攻打郑军。狼渊水往东南入许昌县,经巨陵城北边,这是郑的地域。《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前680),郑厉公在大陵俘获傅瑕。京相潘说:颖以临颖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旧巨陵亭,就是古时的大陵。狼酸水又东,积水成破,称为宣梁破。破水又往东南注入潩水。潩水又往西南经陶城西边,又往东南经陶破东边。

往东南注人颖水。

潧水发源于郑县西北的平地上,僧水发源于邻城西北络坞下,往东南经贾复城西边,往东南,在左边与谐水汇合。偕水发源于贾复城东边,往南,注入僧水。僧水又往南,左边与承云山水汇合。承云山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承云山,往东南过浑子冈,往东去‘人们把冈峡叫做五鸣口,往东南,注入僧水。僧水又往东南经下田川,过部城西边,称为柳泉水。史伯回答桓公道:您就凭着成周的兵力,伸张正义,讨伐有罪,如果攻克貌、邻,那地方就是您的土地了。到那时前有华山,后有河水,左据济水,右拥洛水,以茉骤山为家,靠僧、消二水养活;制订典章刑律来治理,国家就巩固了。说的就是这里。僧水又南,从悬崖上奔泻入岩壑,崖高丈余,水声轰鸣,下面积水成潭,宽约四十步,水深莫测。此水又南注入淆水。这就是《诗经》所说的漆水与消水。世人也称为部水。往东过县北,又往东南过县东,又往南注人消水。

邻水、僧水的东南方,再也没有别的河了,僧水不可能经新郑再与消水汇合的。在郑城往东注入谊水的是黄崖水,《水经》的记载是错误的。

渠水出自荣北河,往东过中牟县北边。

《风俗通》说:渠就是水所存积的地方。渠水从河水分出与济水,往东经荣泽北边,往东南从济水分支而出,经中牟县圃田泽,北边与武县以水为分界。泽中多麻黄草,所以《述征记》说:一踏进县境,到处都可以看见这种草,待到草完了时事就知道过了县界了。今天虽然不能分得这样清楚,但想来这话也不是说的。《诗经》里说的东有圃草,就指这种麻黄草。皇武子说:郑国有原圃,就像秦国有具囿一样。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边,西界长城,东到官渡,北连渠水,东西约四十里,南北约二十里。泽中有沙冈,上下有二十四浦,河渠相通,深潭相接,各浦都有名称:有大渐、小渐、大灰、刁二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鸽、小鹊、龙泽、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等。水涨时就向北注,渠水溢就向南宣,所以《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十年(前360),把河水引入甫田,又开凿大沟引入甫水。另一条渠道,经淮读从酸枣引入河水,经酸枣、武县向南出,世人称为十字沟,而与渠水相连。有人说这条渠是在梁惠王时开凿的,但也不清楚。此浦是水泽汇聚的地方,是郑国低洼的丛林沼泽地带。渠水又在右边与五池沟汇合。五池沟上口承接泽水,往下注入渠水,汇处称为五池口。魏嘉平三年(251),司马巍率中军在寿讨伐太尉王凌,回师途中,皇帝派侍中韦诞在五池劳军队。今天这里已成为五池乡了。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入。此水发源于京县东南的梅山北溪。《秋》:襄公十八年(前524),楚芳子冯,公子格率领兵侵费,从右边绕过梅山。杜预说:梅山在密县东北,指的就是这座山。水从溪中往东北经管城西边,这里是从前的管国,周武王把它封给管叔。当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散布言道:周公掌政将不利于幼王。周公作《鸥鸦》,讨伐管叔,就是东山的军队。《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晋军救郑,楚军屯驻于管,严阵以待。杜预说:京县东北有管城。就指此城。民间称这条水为管水。又往东北,分为两条,一条往东北,注入黄雀沟,称为黄渊,渊潭周围百步;另一条往东,越过长城往东北,积聚成渊,南北二里,东西百步,称为百尺水。北注入圃田泽,又分为两条。一条往东北经东武强城北边。《汉书-曹参传》说:曹参在昆攻打羽婴,追到叶,又折回攻打武强,由此到荣。薛珍说:按武强城在武县,就是这座城。汉膏帝六年(前201)里封给骑将庄不识,立为侯国。水又往东北,在左边注入汇处称为不家水口。另一条东,又向南转弯,往东南之沟。渠水又往东,清池水注入。清池水发源于清亭西南平地上,往东北经清亭南边,往东,这里就是过去的清人城。《诗经》说到清人在彭。彭就是高克邑。因此杜预《秋释地》说:中牟县西有清亭。清水又转弯往北,到清口泽,七虎涧水注入。此水发源于华城南冈,一个源头分成两道水,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西的注入黄雀沟,东的叫七虎溪,也称华水。华水又往东北,紫光沟水注入。紫光沟水出自华城东北,往东,俗称紫光涧。又往东北,注入华水。华水又往东经裴城北边,就是北林亭。《秋》:文公与郑伯在裴会宴,子家作《鸿雁》赋,就是这地方。《秋》:宣公元年(前608),诸侯为伐郑在裴会合;楚国去援救郑,在北林与诸侯军相遇。服虔说:北林是郑国南部地方。京相播说:今天荣苑陵县有旧时的林乡,因地处新郑以北,所以称北林。我按林乡旧城在新郑东偏北七十来里,在苑陵旧城东南五十来里,不可能在新郑北面。这样看来,京相潘、服虔的说法都有错误。杜预说:荣中牟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部。今天此亭南距新郑县旧城四十来里,因为南面有林乡亭,所以杜预据这一点以为是北林,这说法最为确切。又认为林乡就是裴,这又值得怀疑了。诸侯在桨会师,楚军在此与诸侯军相遇,哪里知道不在这里而另指别处呢?自古传下来的记载,也许是不错的。华水又往东北经鹿台南冈,往北出后称为七虎涧;往东,有期水注入。期水发源于期城西北的平地,世人称为龙渊水。往东北,又往北经期城西边,又北与七虎涧水汇合,称为虎溪水,往东奔泻,经过期城北边,东与清口水汇合。司马彪《郡国志》说:中牟县有清口水,指的就是这条水。清水又往东北,白沟水注入。白沟水有两个源头;北水发源于密县的梅山东南,往东经靖城南与南水汇合。南水发源于太山,往西北到靖城南,向左边注入北水,就是承水。《山海经》说:承水发源于太山北麓,往东北,注入役水,世人称为靖涧水。又往东北,太水注入。太水发源于太山东面的平地。《山海经》说:太水发源于太山南麓,往东南,注入役水,世人称为礼水。往东北经武陵城西边,往东北注入承水。承水又往东北,注入黄瓮涧,往北经中城西边。城内有一座旧台,十分秀丽,台旁有池,池水清澈幽深。涧水又东,转弯经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前353),郑厘侯来中城朝见。此水往东北,称为白沟。又往东北经伯禽城北边,那是伯禽赴鲁时所经过的地方。白沟水拐弯向南,往东注入清水。潘岳《都乡碑》所说的,从中牟旧县以西到清沟。指的就是这条水。清沟水东经中牟县县令鲁恭祠南边。汉和帝时,右扶风鲁恭,字仲康,从太尉椽调任中牟令,他致力于政事,以德进行教化,不轻施刑罚,官吏百姓都十分尊敬信仰他,连蝗虫都不飞入县境。河南府尹袁安怀疑所闻不实,派部属肥亲去巡察,鲁恭跟着肥亲走过田间小路,坐在一棵桑树下,这时有一只难停息在树旁,还有一个小孩也在。肥亲问小孩道:你为什么不去打这只难呢?小孩回答道:它正带着一群小难呢。肥亲站起来说:蝗虫不入县境,是一奇;教化及到鸟兽,是二奇;儿童怀有仁心,是三奇。久留并不是优待贤人的做法,让我回去吧。这一年县府庭院里长出一棵茎壮穗长的嘉禾,袁安赞赏他的政绩,写了奏状上呈朝廷,鲁恭被征聘为博士、侍中。皇上每次车驾出门,鲁恭常在旁陪伴,皇上问及民政诸事,他都直言不讳。所以自古以来,一直受到民间的戴,立祠享祭,至今从未中断过。清沟水又往东北经沈清亭,可能就是博亭。服虔说:博武以南的地名。今天有亭,但不知是否就是这个亭。清沟水经博泽,从前张良为韩国向秦报仇,用铁锤投击秦始皇,没有击中,却击中了侍从的车,此事就发生在这里。清沟水又北,分为两条,支往东注入清水,清水从支往北注入渠水,汇处称清沟口。渠水左边武县旧城南边,东称为官渡水;又经曹太祖垒北边,这里有一座高台,称为官渡台,渡口在中牟,所以人们又称为中牟台。建安五年(200),太祖在官渡扎营,袁绍守在武,连营结寨逐渐向前推进,依傍沙堆为营地,东西连营达数十里。曹也分兵抵御,战失利。袁绍兵向东推进近官渡,筑土山,挖地道进营垒;曹也筑起高台来捍卫,这就是中牟台。今天台北的土山还在,山的东边都是袁绍的旧营垒,遗基也都还留着。渠水又往东经田丰祠北边。袁本初(绍)不听田丰意见,以致战败,羞愤加,竟把田丰杀了。当时人们赞赏田丰真心为袁绍谋划,却无辜被杀,特在此为他立祠,用以表示袁氏的覆灭是咎由自取。渠水又往东,役水注入。役水发源于苑陵县以西、隙候亭以东,世人称此亭为却城,是不对的,那是由于隙、却两字读音相近而致误。中平破,世人称为坚泉,就是古时的役水。《山海经》说:役山是役水的发源地,北注入河水。指的可能就是这条水。役水往东北经苑陵县旧城北边,往东北经焦城东边、丘亭西边,世人称为焦沟水。《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前354),秦国公孙壮率军攻郑,包围了焦城,却没有攻下。指的就是此城。民间称为城,是不对的。役水从丘亭往东经山民城北边,就到高榆渊。《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军修筑了上积、安陵、山民等城。役水又往东北是醉沟。又往东北,鲁沟水分支出;又往东北,分出坚沟水;又往东北是八丈沟;又往东,清水支注入。这条支从沈城分出,往东注入役水。役水又往东经曹公垒南边,东与沫水汇合。《山海经》说:沫山是沫水的发源地,北注入役水。今天这条水发源于中牟城西南,可能就是沫水。役水往东北经中牟县旧城西边,从前赵献侯从耿迁都到这里。班固说:赵从邯郸迁到这里。赵襄子的时候,佛肝在中牟反叛,把大锅放在庭院中,不跟他走的就投入大锅里煮,这里就是田英提起衣襟走向大锅的地方。薛攒注《汉书》说:中牟在秋时是郑国的疆域,到三卿分晋时,则在魏的国境内;赵在潭水以北,国界不到这里。《秋传》说:卫侯去晋,经过中牟,但不是说在从卫去晋的路上。《汲郡古文》说:齐国军队攻打赵国东部边境,围困中牟。这里的中牟不在赵国东边。按中牟应在漂水上。

按《秋》,齐国攻打晋国夷仪,晋军千余辆兵车聚集在中牟;卫侯经过中牟的时候,中牟人想攻击他。卫国有个褚师固早先逃亡到中牟,他对中牟人说:卫国虽然是小国,但君主在,是不能取胜的。齐军攻克城邑,已经骄傲起来了,一战就要打败仗。后来果然打败齐军。服虔没有指出中牟在什么地方。杜预说:今天荣有个中牟,路途迁回遥远,想来不是那个中牟。但地理状况很不一致,地域的范围又变化无常,随着各国力量的强弱消长,自相并,疆界也变动不定,怎么可以看作一成不变呢?当年兵车开往何处,故意迂回曲折地绕道走,也很难说。自从魏迁移到大梁后,赵用中牟与魏换土地,所以赵的南疆直到浮水为止,而不止到漳水。赵国自从向西扩张后,到中牟为止,齐军侵犯它的东部边境,该是无可怀疑的。而薛攒却直捷地推定是在漂水,凭空断言中牟所在之处,这不是论证的方法。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把这里封给单父圣,立为侯国。沫水又往东北,注入役水。从前魏太祖离开董卓,抄小路逃出中牟,被亭长捉住。郭长公《世语》说;被县官拘捕,功曹请求释放他。役水又往东经中牟泽,郑太叔就在这片泽地中进攻蓬蒲的盗贼。水往东,折向北方,注入渠水。《续述征记》说从酱魁城到醉沟路程十里,这里的醉沟就指渠水。渠水又东,在左面与渊水汇合。渊水上口承接圣女破,此破周围二百多步,破水从不干涸,常是清泉池。池水南注入渠水。渠水又往东南向着大梁去。

又往东到浚仪县,渠水往东南经赤城北边,戴延之以为西北的大梁亭就是赤城,这是搞错了。《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前342),魏将攘疵率兵与郑将孔夜在梁赫打了一仗,郑军败逃。就指此城。左边有旧渠道从这里出。秦始皇二十年(前227),王责堵住这条旧渠道,引水向东南,去淹大梁,形成的渠道叫梁沟。渠水又往东经大梁城南边。这里原是《秋》中说的武高乡,到战国时称为大梁,是周朝梁伯的故居。梁伯喜大兴土木,扩大此城的范围,称为新里。百姓不胜劳苦,纷纷逃亡,于是秦国就乘机夺取了此城。后来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到这里,所以也称为梁。《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六年(前364)四月甲寅,迁都到大梁。秦灭魏后立为县。汉文帝把梁封给孝王,孝王因为这里地势低洼,把都城移到东面的唯,又改称梁。自此以后,就在这里立县。因为大梁城范围很大,就把县治设在东城夷门的东边。夷门就是当年侯赢守关的地方。《续述征记》以为此城就是师旷城,说郭缘生曾经游历过此城,到过夷门,登上吹台,这些从遥远的古代留下的遗迹,今天都还在。我以为这是梁氏的台门,魏惠王居住的地方,并不是吹台,郭氏是错了。《西征记》提到仪城封人,以为仪城就是此县,也不对。《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前339),在北边外城开凿了大沟,以引圃田旧泽的水。《陈留风俗传》说:县北有浚水,以仪象测定位置,因此称为浚仪。我以为从前的饭沙水就是沟水,因为疏浚过,所以称为浚水,这也许就像《秋》中的浚沫吧?汉朝的浚仪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都是异名罢了。这一带地方遍布池塘沼泽,当时池中捞出一把神剑,到今天当地人还仿它的式样制剑,称为大梁氏之剑。渠水又转向北,分为二水。《续述征记》说:饭沙到浚仪而分:饭水东注,沙水南。渠水往南经梁王吹台东边。《陈留风俗传》说:县有苍领、师旷城,城上有仙人们的吹台,北边有牧泽,泽中出产兰草和香蒲,这一带人才辈出。牧泽方圆十五里,俗称蒲关泽,就是指这里、。梁王扩建了吹台。城墙和护城河都已平毁了,只留下一点遗迹。现在那座层台还孤零零地耸立在牧泽的右边。层台大小约一百步见方,就是阮嗣宗《咏怀诗》里所写的:从魏都乘车出发,向南眺望着吹台。箫管的声音还能听到,可是梁王如今何在?晋朝战祸频仍,民(乞活)聚居在这里,台基被挖掘破坏,于是就成为两层,上层还有四五十步见方,高一丈多,民间称为乞活台,又叫繁台城。渠水到这里,有沟、鸿沟之称。项羽与汉高祖分地称王,就以这条水作为东西两边的分界。苏秦游说魏襄王说:大王的土地南面有鸿沟。指的就是这里。旧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都是以水命名的。今天萧县西也有鸿沟亭,梁国唯县东有鸿口亭,古今许多谈及鸿沟的人,也有认为此水是楚汉的分界,这是搞错了的。实际上这是《秋》所说的红泽。渠水在西与泥水汇合,穿巳水上在苑陵县承接役水。苑陵县是以前郑国的都城,就是王莽时的左亭县。役水支向东分出称为犯水,民间则称为堡沟水。《秋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晋侯、秦伯包围了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沱南―犯南就是所谓东犯。水又往东北经中牟县南边,又往东北经中牟泽与渊水汇合。渊水发源于中牟县旧城北边,城里有层台,按郭长公《世语》和干宝《晋纪》,都说中牟县从前魏时任城玉台下的池中,有一把汉时的铁锥,长六尺,陷入地下三尺,锥头指向西南,扳也扳不动,但到正月初一,锥头却自动指正了方向。人们认为这是晋朝中兴的吉兆。但今天不知道这铁锥在什么地方了。有人说在中城池台,不知真否。渊水从池西出,拐弯经城西,往东南,注入沮水。拿已水又往东经大梁亭南边,又往东经梁台南边,往东注入渠水。渠水又往东南经开封县,维水和涣水在这里分出。右边有新沟水注入。新沟水从逢池出,池水上源在苑陵县承接役水,分支出,叫鲁沟水,往东南经开封县旧城北边。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把这里封给陶舍,立为侯国。《陈留.志》说:阮简,字茂弘,当开封县令。县旁有强盗抢劫,外面多次报告十分紧急,阮简正在下围棋,还长声啸。县吏说:抢劫情况紧急啊!阮简回答说:棋局上有劫,也很紧急啊!这位县令沉溺于娱乐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所以《语林》说:王中郎把下围棋称为“坐隐”也有人把它叫做手谈,又称善奕者为棋圣。鲁沟南面紧靠富城,往东南,注入百尺破,就是古时的逢泽。徐广《史记音义》说:秦国派遣公子少官率领军队在逢泽与诸侯相会。汲郡坟墓里发掘出来的《竹书纪年》则载:秦孝公在逢泽与诸侯相会。所说的就是这地方。所以应德琏的《西征赋》说:皇上车驾东行,停车逗留于逢泽。这条水往东北称为新沟,新沟又往东北经牛首乡北边,有城叫牛建城;又往东北注入渠水,也就是沙水。沙,音蔡,许慎正音读作沙,意思是说中冲散石子,偏旁从水,从少,水少沙也出来了。楚国东部有沙水,就指这条水。

又转弯南到扶沟县北边,沙水又往东南经牛首山东南,鲁沟水从这里分出。鲁沟也称宋沟,又经陈留县旧城南边。孟康说:留是郑国城邑,后来被陈国兼并,所以叫陈留。鲁沟水又往东南经圃县旧城北边。圃县人民深受楚国侵扰之苦,打造兵器以防御(围)入侵,因此取名为围。也有人说圃就是边睡的意思。鲁沟水又经万人散。王莽篡位时,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伐王莽,王莽派遣奋威将军孙建在围县北拦击翟义。翟义的军队大败,被杀了万余人,道路上血成河,因而把那地方叫万人散,百姓哀悼死难者,就为他们立祠。鲁沟水又经鲁沟亭,又往东南,到夏县旧城西边。汉高祖六年(前201),把这地方封给陈稀,立为侯国。鲁沟又往南注入涡水,今天已经没有水了。沙水又往东南经斗城西边。《左传》:襄公三十年(前543),子产停放好伯有的尸体,又把伯有的臣僚葬在这里。沙水又往东南经牛首亭东边。《左传》:桓公十四年(前698),宋人与诸侯攻打郑国东郊,攻占牛首,俗称牛车城。沙水又往东南,八里沟水在这里分出;又往东南经陈留县裘氏乡裘氏亭西边,又经澹台子羽墓东边,与八里沟水汇合。按《陈留风俗传》说:陈留县裘氏乡有澹台子羽墓,又有子,羽祠,百姓都到祠里祈祷。京相蟠说:现在泰山南边的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墓,子羽是本县人。不知哪一说法正确。这里只是据地方志上的记载,把纠不清之处摘下来罢了。沟水上承接沙河,往西南经过牛首亭南边,与百尺破水汇合。百尺破水从破南经开封城东面的三里冈,向左拐弯而西南转,注入八里沟。八里沟水又南,在野兔水口接纳了一条水。这条水上源承接西南方兔氏亭以北的野兔破,那是郑国地方。《秋传》说:郑伯在兔氏劳屈生。阪水往东北注入八里沟。八里沟水又往南经石仓城西边,又往南经兔氏亭东边,又往南经召陵亭西边,往东注入沙水。沙水往南经扶沟县旧城东边。扶沟县就是颖川的谷平乡,有扶亭,又有清水沟,所以有扶沟县的名称。建武元年(25),汉光武帝把这里封给平狄将军朱鲸,立为侯国。沙水又往东,与康沟水汇合。康沟水上口在长社县东面引入清水,往东北经向冈西边,就是郑的向乡。后人堵了这条水的上口,现在水涨时就往北,水浅时就断。又有长明沟水注入。长明沟水发源于苑陵县旧城西北。苑陵县有两座城,旧城是西城。两座城以东一带,有很多破泽,这就是古时的制泽。京相瑶说:这是郑国地方。杜预说:泽在荣苑陵县东边,就是《秋》中说的制田。旧城西北平地涌出泉水,称为龙渊泉。泉水经陵丘亭西边,又西,重泉水注入。重泉水发源于旧城西北的平地,泉水涌出,往南经陵丘亭西边,往西南注入龙渊水。龙渊水又往东南经凡亭西边,然后往南注入白雁破。白雁破在长社县东北,东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乡西南。司马彪《郡国志》说:苑陵有林乡亭。白雁破又有一条渠道引水南,称为长明沟,沟水向东拐弯,又向北转,然后又往东经向城北边。城旁有向冈。《左传》襄公十一年(前562),诸侯讨伐郑国,兵临于向。长明沟又东,向右分积成染泽破,往东注入蔡泽破。长明沟水又往东经尉氏县旧城南边。圈称说:尉氏县是郑国东部边境。尉氏是执掌刑狱的官名,是郑大夫尉氏的封邑。所以栗盈说:我回去将死于尉氏之手了。长明沟在这里分为三条,北支叫康沟,往东经平陆县旧城北边。高后元年(前187),把这里封给楚元王的儿子礼,立为侯国。建武元年(25),因平陆县人口不三千户,撤县改为尉氏县的陵树乡。又有陵树亭,汉朝建安年间(196、22。),封尚书荀枚为陵树乡侯。因此《陈留风俗传》说:陵树乡是过去的平陆县。北边有大泽,名为长乐厩。康沟水又往东经扶沟县的白亭北边。《陈留风俗传》说:扶沟县有乡、亭。地名在七乡十二亭之列。康沟水又往东经少曲亭。《陈留风俗传》说:尉氏县有少曲亭,民间称为小城。又往东南经扶沟县旧’城东边,往东南注入沙水。沙水又往南,与南水汇合。此水南又分为两条。一条往南经关亭东边,又往东南,与左水汇合。这条水从支渠往南经召陵亭西一一召陵亭可能就是扶沟亭,往东南,与右水汇合。世人因此水与郡陵破水并,所以也称双沟。此水又往东南,注入沙水。沙水南与蔡泽破水汇合。破水出自郡陵城西北。《秋》:成公十六年(前575),晋、楚两军在郡陵相遇,吕铸中共王的眼睛,共王把养由基召来,要他将吕铸死。这里也是子反醉酒而死的地方。蔡泽破东西五里,南北十里。破水往东经匡城北边;城在新汲县东北,就是扶沟的匡亭。亭在匡城乡。《秋))i文公元年(前626),诸侯到晋国朝见,卫成公却不去朝见,还派遣孔达入侵郑国,攻打绵警和匡―匡,就是匡城。现在陈留郡长垣县南有匡城,就是平丘的匡亭。襄邑又有承匡城。然而匡在陈、卫之间,又往往有好几个不同的城。破水又往东南到扶沟城北,又往东南注入沙水。沙水又往南经小扶城西边,然后转向东南。小扶城就是扶沟县的平周.亭,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一105),把这里封给陈敬王的儿子参,立为侯国。沙水又往东南经大扶城西边,这座城就是扶乐旧城。城北二里有袁良碑,碑上刻着:袁良,陈国扶乐人。后汉世祖建武十七年(41),改封刘隆为扶乐侯,就是这座城。涡水在这里分出,不是在扶沟以北就分为两条支的。

其中一条往东南过陈县北边,沙水又往东南经东华城西边;又往东南,沙水的一条支往西南到消水,称为甲庚沟,现在已经无水了。沙水又南,与广潜渠汇合。广潜渠上源承接庞官破,据说是邓艾开凿的。虽然水时断时通,沟渠还是很多的。从前贾逢当魏豫州刺史,疏、通了这条渠道二百余里,于是也叫贾侯渠。然而河渠道像田间叶陌似的纵横错,很难辨别哪些是他疏浚过的。沙水又往东经长平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南经陈城北边,这里就是从前的陈国。伏羲、神农都在这里建都过。城东北三十来里,还有一座羲城,十分坚固。舜的后代妨,当周朝的陶正,武王使用他所做的陶器,因而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他为,并把陈封给他为食邑,这样,武王分封前三朝帝王后裔这件事―即所谓三格―就都办妥了。太姬喜祭祀,所以《诗经》里写道:苑丘之下,鼓声咚咚。苑丘在陈城南边的路东。王隐说:苑丘逐渐被削平了,今天已不知它在什么地方了。楚国攻陈,在栗门杀了夏征舒,在陈设置夏州。城的东门内有个水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约八十步,池水十分清净,从不干涸,而且也不生鱼虾水草,池心留有旧时亭台的遗址―这就是《诗经》里所说的东门之池。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碑上文字已剥落残缺,有些已看不清楚,大致意思是:现在的陈国,过去叫淮郡。又说:王君以清廉仁著称,受到百姓的敬畏戴。他求贤养士千余人,赐给他们田地住宅。他自己削减薪傣,帮助吏属修建房舍。五官椽西华、陈骥等二百零五人于延熹二年(159),等等。所以对他的颂词说:他修仁德,立功勋,四方各县百姓都来归附。今天碑的左右还遗留着断垣残壁,基础还在。当今人们不去寻遗碑为证,却说这是孔子庙学校,这是错了。后来楚襄王被秦国灭掉,迁都到这里来。文颖说:这就是西楚。所谓三楚,这就是其中之一。城南城郭里面,又有一座城,名叫淮城,是子产修筑的。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立为淮国,王莽时改名,郡称新平,县叫陈陵,是先前豫州的治所。王隐《晋书-地道记》说:城北有从前的沙水旧道,名叫死沙,但今天水畅通,是嘈运经过的地方。沙水又东,转而向南,经陈城东,称为百尺沟,又南分为两条水,新沟水就在这里出。沟水往东南,谷水注入。谷水上承接涝破,破在陈城西北,南达苹城,这一片都是湖泽。破水东称为谷水,往东经涝城北边。王隐说:牵城北有谷水。苹就是怪。《秋经》载,僖公在怪与齐宋会盟。杜预说:怪就是苹,说在是陈县西北,却错了。怪是小城,在陈郡西南。谷水又往东经陈城南边,又往东注入新沟水,又往东南注入颖水,汇处称为口。水旁有一条大堤堰,就是古时的百尺堰。《魏书-国志》说:司马宣王讨伐太尉王凌,大军出其不意来到百尺竭,指的就是这条堤堰。今天俗称山堰,其实不是,因新水上口在百尺沟接纳了颖水,所以这条堰又兼有新堰的名称。据这一点推断,可以明白民间的称呼是错误的。

又往东南,到了汝南郡新县北边,沙水从百尺沟往东经宁平县旧城南边。《晋秋》说:晋朝太傅东海王越向东逃奔,石勒在后追击,在这里焚烧了他的尸体,部下数十万人都被围困在此,束手受戮。石勒纵马围,尸积如山,王夷甫也死在这里。我想,才智出众的人是凭着机智胜过普通人,能言善辩的人长于文饰自己,祛除惑。王夷甫虽然身负英才俊士的美名,但嘴巴长于颠倒黑白,污辱君王,得罪了石勒,史官把他与华、王朗相比,实在还是抬高了他。沙水又东,积水成破,称为都破,明水注入。明水上口承接沙水支,往东经汝南郡宜禄县旧城北边。宜禄县就是王莽时的赏都亭。明水又往东北,注入阪中。破水往东南,称为细水。又往东经新县北边,又往东,高破水从东出。沙水又往东,分为两条,就是《秋》所说的夷淮水。支往北经谁县旧城西边,在城旁过,注入涡水。沙水往东南经城父县西南,又有一条支在此分出,俗称章水。另一条水往东,就是淮水,俗称艾水。往东经城父县旧城南边,往东去。

又往东南过山桑县北边,山桑县旧城在涡水以北,沙水不可能经城北,这是明明白白的。《水经》却说过县北,是搞错了。

又往东南过龙亢县南边,沙水经旧城北边,又往东南经白鹿城北边,然后往东去。

又往东南过义城县西边,往南注人淮水。

义成县从前属于沛郡,后来属于九江郡。沙水往东,注入淮水,称为沙呐。京相蟠说:这里是楚国东部地域_。《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前515),楚国令尹子常把水军开到沙呐后又退了回去。杜预说:沙,是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