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女人的衰老是从房开始的,房的衰老是从头开始的。因为大姐的私奔,母亲一贯俏皮地翘起的粉红头突然垂下来,像成的谷穗垂下了头。垂头的同时,粉红的颜也变成了枣红。在那些子里,房的泌量减少,汁的味道也失去了往的新鲜芳香和甘美;淡薄的汁里,有一股朽木的气息。幸好,随着时光的逝,母亲的心情逐渐好转,尤其是吃过那条大鳝鱼之后,低垂的头慢慢翘起来,变深了的颜渐渐淡起来,泌量恢复到秋天的水平。但令人不安的是,这次衰老,毕竟在头与房连结的地方,留下了一道皱纹,犹如被折叠过的书页,虽然重新展平,但痕迹却难消除。这次变故,给我敲响了警钟,凭着本能,也许是神启,我开始改变对房肆无忌惮的态度,我必须珍惜它们,养护它们,把它们看做必须轻拿轻放的致器皿。
这年的冬天出奇地寒冷,靠着半厢房小麦和一地窖萝卜,我们平安地向天过渡。在三九天那些最冷的子里,大雪弥漫,堵住门户,院子里的树枝被积雪断。我们穿着沙月亮馈赠的皮外套,围坐在母亲身边,进入冬眠状态。一天,太出来,积雪融化,房檐上垂挂着大的冰凌,久违的麻雀在雪枝上叫唤,我们从冬眠中醒来。我们已过了好久化雪为水的子。对雪水煮萝卜这道重复了数百次的菜,姐姐们厌恶之极。二姐上官招弟首先提出,今年的雪水,有一股血腥味,必须立即下河抬水,否则就会得莫名其妙的病,连仅靠水过活的上官金童也不能幸免。上官招弟已经取代了上官来弟的领袖地位。这位姐姐,生着两片丰的嘴,说话的声音,是富有魅力的沙哑。她的话,有相当的权威,因为人冬以来,她全面负责伙食,母亲却像一头受伤的牛,羞羞答答、有时又理直气壮地披着那件华贵的狐皮大衣,坐在炕上,调理着身体,关心着汁的数量和质量。
“从今天起,下河抬水吃。”二姐看着母亲的脸,用不容否决的口吻说。母亲没有反对。三姐上官领弟皱着眉,批评雪水煮萝卜的恶劣味道,她又一次提出卖骡子换钱再用钱买吃。母亲讥讽道:“冰天雪地,到哪儿去卖骡子?”三姐说:“那我们去捉野兔子,冰天雪地,兔子冻得跑不动了。”母亲然变:“记着,孩子们,这辈子不要再让我看到野兔子。”其实,在这个严酷的冬天里,村子里许多人家,都吃腻了野兔。肥胖的兔子们,在雪地里像长尾巴蛆一样爬行,连小脚女人都能活捉它们。这个冬天,也是红狐狸和草狐狸的黄金岁月,因为战争,猎被形形的游击队掠去,使村人们没了武器;也因为战争,村人们情绪受伤,所以在猎获狐皮的黄金季节里,狐狸们没有往年的杀身之忧。在那些漫漫长夜里,它们在沼泽地里纵情狂,公狐狸们让所有的母狐狸都怀上了超出常量的胎儿。它们凄凉越的呜叫声,扰得人心神不宁。
三姐和四姐用扁担抬着一只大木桶,二姐扛着一柄大铁锤,来到蛟龙河边。
她们路过孙大姑家时,不由地侧目观望。院子里一片荒凉,没有一丝丝人的气息。一群乌鸦蹲在墙头上,令姐姐们想起孙家墙头的往昔。昔的热闹已不复存在,哑巴兄弟也不知落何方。她们踩着深及大腿的积雪走下河堤,几只野狸子在灌木丛中望着她们。太在东南方向,倾斜照耀着河道,一片耀眼的光明。近岸的冰是白的,踩下去像踩着酥脆薄饼,发出咯咯喳喳的响声。河道中央的冰是浅蓝的,坚硬光滑。姐姐们在冰上蹒跚着,四姐跌了一跤,三姐拉四姐时也顺势跌倒。扁担水桶大铁锤在冰上响,她们嘻嘻哈哈地笑。
二姐选择了一块最干净的地方,开始砸冰。上官家祖传的大铁锤被她纤细的胳膊举起来,沉重地落在冰面上,发出的响声像刀刃一样锋利单薄,飞到我家的窗户上,让窗纸簌簌作响。母亲抚摸着我头上的黄和我身上的猞猁,说:“金童子,金童子,姐姐去砸冰,砸个大窟窿,抬回一桶水,倒出半桶鱼。”八姐披着猞猁皮小袄瑟缩在炕角上,尴尬地微笑着,好像一尊皮小观音。二姐一锤下去,冰面上出现一个核桃大的白点,几片细小的冰屑沾在锤头上。她又举起大锤,举起时勉勉强强,落下时摇摇晃晃。冰面上又出现一个白点,离刚才那个白点足有一米远。冰面上出现二十几个白点时,上官招弟已是气吁吁,嘴里出的白气又又长。挣扎着举起锤,锤下落时她筋疲力尽,倒在冰面上,小脸煞白,厚嘴鲜红,眼睛里雾蒙蒙,鼻尖上汗珠亮晶晶。
三姐四姐嘟嘟哝哝,开始发对二姐的不。河道里刮起小北风,刀子似的噌噌噌地割着她们的脸。二姐站起来,往手心里啐了几口唾沫,重新抓起锤柄,举起大锤,砸下去。但只砸了两下,她便再次跌倒在冰面上。
正当姐姐们绝望地收拾起水桶扁担,准备回家化雪水或是化冰凌烧午饭时,十几架马拉冰爬犁携着烟岚从冰河上疾驰而来。因为冰面上反着七彩的光,他们又是从东南方向而来,所以二姐一直认为他们是从太里沿着光线滑行下来的。他们金光闪闪,速度快似闪电。马蹄翻动,银光闪烁,马蹄上的钢钉凿得冰面啪啪响,冰屑横飞,打在姐姐们的腮上。她们目瞪口呆,竟忘了也顾不上躲闪。马绕着弯闪过她们,然后,跌跌撞撞地刹住。这时姐姐们看到冰爬犁都刷成杏黄,涂着厚厚的桐油,像一层彩玻璃。每架爬犁上坐着四个人,都戴着蓬松的狐狸皮帽子。胡须、眉、眼睫和皮帽子的前檐上,结着一层白的霜花。
嘴里和鼻孔里都往外吐着又又长的热气。马们小巧玲珑,眉清目秀,马腿上都丛生着长长的。从它们安详的态度上,我二姐猜想这是传说中的蒙古马。
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从第二架爬犁上跳下来。他穿着一件光板羊皮袄,敞着怀,出一件豹皮背心。背心上扎着宽皮带,皮带上挂着一只左轮子手,还有一把短柄的小斧头。只有他没戴皮帽子却戴着一顶三页瓦毡帽。他的耸起的双耳上,各戴着一个野兔皮护耳。
“是上官家的女儿吗?”他问。
眼前这个人,是福生堂二掌柜司马库。
“你们在这干什么?”他问着,没等我姐姐们回答,他便找到了答案“噢,砸冰窟窿,这哪是你们女孩子干的活儿!”他对着爬犁上的人喊“都下来,帮我这邻居砸个窟窿,也正好饮饮我们的蒙古马。”爬犁上下来几十个臃肿的男人,他们大声咳嗽、吐唾沫。几个人蹲下,从里掏出小斧头,啪啪地砍着冰。冰屑飞溅,冰上出现一些白的砍痕。一个络腮胡子摸摸斧头的刃子,擤着鼻子说:“司马大哥,这样砍,只怕砍到天黑也砍不透。”司马库蹲下,摸出自己里的斧,试探着砍了几下,骂道:“妈的,冻得像钢板一样。”络腮胡子道:“大哥,咱们每人一泡就能滋开。”司马库骂道:“胡扯巴蛋!”但他立即兴奋起来,拍一下自己的股——他咧了一下嘴,股上的烧伤尚未痊愈——说“有了,姜技师,姜技师,你过来。”那个叫姜技师的瘦削男人上前来,望着司马库,不说话,但他的表情向司马库说明他在等候吩咐。
“你那个玩意儿,能不能切开这冰?”姜技师轻蔑地笑了笑,用女人一样的尖细腔调说:“好比用铁锤砸蛋。”司马库高兴地说:“快快,在这河上给我切它八八六十四个窟窿,让乡亲们跟着我司马库沾光。你们别走。”他又对我姐姐们说。
姜技师把第三架爬犁上的帆布揭开,出了两个刷着绿漆、像巨大的炮弹一样的铁家伙。他十分练地抖开长长的红胶皮管子,并把胶皮管子拧在铁家伙的脑袋上。然后,他看了看铁家伙脑袋上的圆盘表,那表上有细长的红针在摆动。最后,带上帆布手套,他卡着一个状似大烟的、与两胶皮管子连在一起的铁玩意儿,拧了一下,便有嗤嗤的气出。他的助手,一个顶多能有十五岁的瘦弱男孩,划着一洋火,往那气上一触,一个像柞蚕蛹儿那般细、那般形状的蓝火苗便出来,并发着嗤嗤的响声。他吩咐了一声小男孩,小男孩爬到爬犁上,把那两个铁家伙的脑袋扭了几下,那蓝的火苗随即变得极白极亮,比光还要耀眼。姜技师提着那可怕的玩意儿,望着司马库。
司马库眯着眼,把手掌往虚空里一劈,喊一声:“割!”姜技师弯下,把那白火头往冰面上一触,一股白的蒸气猛地腾起尺把高,并伴随着滋啦啦的水响。他的胳膊带动着手腕,手腕带动着“大烟”
“大烟”吐着白火,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他抬起头,说:“切下来了。”司马库怀疑地低头看冰,果然看到一块磨盘大的冰与周围的冰分离开来,河水沿着那圆圈,均匀地渗出来。姜技师用那白火在圆冰上划了一个十字,圆冰便分裂成四块。他用脚把那冰块往下,河水把冰冲走了。一个冰窟窿出现在河上,蓝的河水漫溢出来。
“真是好家什!”司马库赞叹着,冰上的男人也对着姜技师投过来赞赏的目光。
“继续切!”司马库说。
姜技师施展绝技,在蛟龙河厚达半米的冰面上,切割出几十个冰窟窿。这些冰窟窿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有长方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梯形的,有八角形的,有梅花形的…犹如一页几何学教程。
司马库说:“姜技师,这是你初出茅庐第一功!上爬犁,伙计们,天黑赶到大铁桥,对了,饮饮马,饮马蛟龙河!”男人们拉过马匹,让它们就着冰窟窿饮水。司马库趁此机会对我二姐说:“你是老二吧?回家告诉你娘,总有一天我会把沙月亮那个黑驴的打垮,把你姐姐夺回来还给孙大哑巴。”
“您知道俺大姐去哪儿了吗?”二姐大着胆子问司马库。
司马库说:“跟着沙月亮贩卖大烟土。妈的,这些驴的鸟队。”二姐不敢多问,眼看着司马库跳上爬犁。一溜十二架爬犁,箭一般出西方,在蛟龙河石桥那儿拐了一个弯,不见了。
姐姐们沉浸在目睹人间奇迹的兴奋里,忘记了寒冷。她们参观着河上的冰窟窿,从三角形到椭圆,从椭圆到正方,从正方到长方…窟窿里溢上来的河水沾在她们鞋子上,一会儿便结成了冰。冰河里的清新水气,人肺腑地从冰窟窿里溢上来。我的二姐三姐四姐对司马库充了敬仰之情。因为有了大姐作为光荣的榜样,二姐幼稚的脑海里,竟然产生了一个朦胧的念头:嫁给司马库!好像有人冷冷地告诫她:司马库已经有了三个老婆!——那我就做他的第四个老婆。
四姐上官想弟惊叫一声:“姐姐,一大子!”那条被四姐误认为子的大鳗鲡,笨拙地摆动着银灰的身体,从幽暗的河底浮游上来。它的蛇样的脑袋足有拳头那么大,两只眼睛森森的,令人想到鸷的蛇。它的头接近了水面,叭叭地吐着水泡儿。二姐兴奋地说:“一条大鳗鲡。”她抄起扁担,对准它的头颅砸下去。扁担钩子哗啦响,水花溅起。鳗鲡的头沉下去,但立即又浮上来。它的眼睛被打破了。二姐又用扁担捣下去。鳗鲡的动作越来越迟缓、僵硬。二姐扔下扁担,抓住它的头,把它从冰窟窿里拖上来。
鳗鲡出了水面即被冻僵,继而被冻成;二姐让三姐和四姐抬着水,她自己一手提铁锤,一手抱着鳗鲡,好不容易回了家。
母亲用一把锯子,截下了鳗鲡的头尾,把它的身体,锯成十八段,每一截鳗鲡落地,都呼嗵一声响。用蛟龙河里的水煮蛟龙河的鳗鲡,煮出的鱼汤鲜美无比。
从这一天起,母亲的房恢复青,尽管还留下了前边说过的那道犹如书页上折痕的皱纹。
也就是在喝足鲜美鳗鲡汤的这个夜晚,母亲心情舒畅,脸上呈现着圣母般的、也是观音菩萨般的慈祥。姐姐们围绕着母亲的莲座,听她讲述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温馨夜晚,儿女情长。北风在蛟龙河道里呼啸,风把烟囱当成哨子吹。院子里结着冰甲的树枝喀喀啦啦地摆动,一冰凌挣屋檐,落在檐下的捶布石上跌碎,发出清脆的声响。
母亲说,清朝咸丰年间,这里还无人定居。夏秋季节,有人来这里捕鱼、采药、放蜂、放牧牛羊,为什么叫大栏呢?原来这里是牧羊人圈羊休息的地方,有一圈树条子夹成的栅栏。冬天里,有人来这里打过狐狸,但据说来这里打狐狸的人没有一个善终的,不是被大风雪冻死,就是得上什么怪病。后来,也闹不清哪年哪月了,有一个身体健壮、四肢发达、胆量很大的人在这里定了居。他就是司马亭、司马库兄弟的爷爷司马大牙,大牙是他的外号,他的真名无人知晓。他名叫大牙,但嘴里却没有门牙,说话时呜呜噜噜的。司马大牙在河边搭了一个草棚,靠着一柄渔叉和一杆猎过子。那时候,河里、沟里、洼地里鱼多得呀,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有一年夏天,司马大牙蹲在河堤上叉鱼,看到从上游漂下来一个釉彩大瓮。司马大牙一身好水,能在水里潜一袋烟工夫。他一个猛子扎下河,把那口大瓮拖到岸边。瓮里端坐着一个身穿白衣的盲女。我们的目光盯看自家的盲女上官玉女,她歪着头,侧耳听着,大耳朵上的血管清清楚楚。这个盲女长得奇俊,如果不是瞎了眼,她应该嫁给皇上做娘娘。后来,盲女生了一个男孩就死去了。司马大牙用鱼汤把这男孩喂大,这个男孩名叫司马瓮,他就是司马亭和司马库的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