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钩镰枪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四百五十八章钩镰ps:更新不力,没脸求订阅啊!
若是继续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八旗兵突城头,以他们的战斗力城的乡兵本无法抵挡,如此江危险了。
“钩镰!”看着眼前的情形,阎应元果断的下令道。
随着阎应元的命令,两个手持钩镰的乡兵跃了出来,伸出长长的钩镰往八旗兵的小腿勾去。
忽尔鲁正在应付四面攻来的明军武器,觉得小腿一紧,两股大力在拉扯自己的腿双,低头看去,见到两支钩镰正勾住自己的脚踝处。挥舞着狼牙去砸,钩镰杆的位置太低,要弯下去才行。忽尔鲁全身的铠甲近百斤重,想弯哪有那么容易!于是便不理睬,自顾自的去对付四面八方伸过来的刀。
两个乡兵拉着杆,使出了吃的力气,却震惊的发现竟然勾不动对面的这个八旗兵,于是又有几个乡兵来,分别抱住他们的一起使劲。
忽尔鲁觉得拉扯腿双的力气越来越大,身子竟然有向前倾倒的趋势,这才不得不强自弯,想要砸断勾住脚踝的钩镰杆,在此时,又两柄钩镰伸来,分别勾住忽尔鲁的两只手臂。
腿双双手都被钩镰勾住,忽尔鲁震惊的发现任凭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竟然动弹不得。
“刺他的咽喉!”一个乡兵军官厉声叫道,随着他的话,几个长手起长,奋力的向着忽尔鲁的咽喉刺去。
“啊!”忽尔鲁狂吼着,瞪着铜铃一般的眼睛,看着锋利的刃越来越近,脑袋快速的扭动着,却怎么也躲不开几支长的攒刺。
“噗哧”一声,随着长的刺入,腥臭暗红的血飙而出,忽尔鲁狗熊一般庞大的身躯再也立不住了,“噗通”一声摔倒在地。
“果然,对付后金兵得用钩镰,还是岳武穆英明啊!”阎应元捋须微笑着。他博闻强记,自然知道前宋岳飞用钩镰大破金兵拐子马的旧事,在来江之后下令造一批钩镰,现在果然派了用场。
见最凶猛的八旗兵被杀死,其他乡兵士气大震,有样学样的对付爬城头的八旗兵来。先是用勾住八旗兵的四肢,再用利刃猛刺八旗兵在外的脖颈眼睛等要害。很快,突入城头的数名八旗兵先后被杀。
一个乡兵手持钢刀剁下忽尔鲁的首级,其他几个乡兵合力抬起忽尔鲁的尸体从垛口丢下。
“那是忽尔鲁佐领!”虽然脑袋不见了,可还是能从特点鲜明的铠甲辨认出尸体的身份,还未爬城的其他八旗兵顿时一片恐慌。
连拥有“巴图鲁”称号的忽尔鲁都死在了城头,自己去岂不也是白给,剩下的八旗兵们放弃了继续攻城,抬着忽尔鲁的尸体退回了阵地。
“停止攻城!”看着忽尔鲁的无头尸体,李率泰脸沉似水。
忽尔鲁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佐领,可是却是最正宗的人,是豫亲王多铎的门下奴才,更是军有名的勇士,现在折损在小小的江城头,我该如何向豫亲王代?
和垂头丧气的李率泰不同,江城头声阵阵。
虽然今的攻城使得乡兵们损失很大,可打退了数万清兵的攻城,砍下了数位八旗兵的首级,这样的战果足以使得他们兴奋不已。
几颗首级在城头传递着,乡兵们品头论足,兴奋的评论着人面容的狰狞和金钱鼠尾辫子的丑陋。
大桶的米饭陆陆续续从城下送来,乡兵们在血迹斑斑的战场端起碗来,香甜的吃着。
阎应元在几个亲卫的护卫下巡视着城头战场,在观看了伤员们的医疗救治之后,方坐在一个马扎开始吃饭。
和兴奋的乡兵们不同,阎应元的心情很沉重。
只是一天的战斗,死伤了四百多人,以后还会有更加残酷的战斗在等着。好在在崇明的援助下,城内的物质还算充足,而且崇明的援军在不远的靖江岛,这使得阎应元心更有底气,可以继续坚守下去。
“报,阎大人,城下有清兵使者叫城!”一个乡兵前来报告。
阎应元放下饭碗,趴在垛口往下望去,叫城外一箭之地,一个清兵在拼命挥舞着手的白旗。
“放他过来,看看清狗到底想干啥?”阎应元沉声道。
得到城头明军的允许,那个清兵战战兢兢的越过了护城河,坐在巨大的竹篮里被拉了城头。
“下官绿营把总杨灿见过典史大人。”来人身穿绿营兵的服饰,了城头立刻向阎应元跪倒磕头。
“哦,你认识我不成?”阎应元问道。
“回典史大人,下官原是江匪顾三麻子的手下,您曾亲自带兵围剿过我们。”杨灿恭恭敬敬的回道。
“顾三麻子呢?他也投降了清吗?”阎应元问道。
顾三麻子是有名的江匪,手下有匪类数百,经常扰苏松常各地,阎应元以前在江做典史时曾经带人围剿过他们。
“那倒没有,”杨灿有些尴尬道,“我们大当家怎么也不肯降清,还打算带着我们来援救江,谁知道在常州被清兵打散了,大当家不知去向。”
“顾三麻子倒还算条汉子,”阎应元赞了一句,鄙视的看着杨灿问道:“说吧,你的清主子让你干啥来了?”
“这有李都统给您的信。”杨灿从怀掏出一封信来,恭恭敬敬的双手举起。
一个亲卫从杨灿里接过信,撕开信封,把信纸递给了阎应元。
阎应元看了一眼信纸,不冷笑了起来。
“阎兄,狗鞑子怎么说?”闻讯赶来的陈明遇连忙问道。
“清狗花银子买走死去的鞑子的首级,”阎应元说着把信纸递给了陈明遇。
“呸,简直是做梦!”陈明遇看了信纸,破口骂道。
“没用的东西咱留着干啥,倒不如卖给鞑子换做银两犒劳兄弟们。”阎应元笑眯眯的道,“不过一千两银子实在太少,你回去告诉你的清主子,想换回这个巴图鲁忽尔鲁的首级,至少要三千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