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布局中原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窦面无表情地沉道:"禀大王,柳大人传来确切消息,姬愈集团终于按耐不住,发动了反击。行动首先由争夺卫军的控制权展开,卫军都尉姬林骗四大都部赴宴,密谋一举控制北、西、东三都部,妄图完全掌握住整支卫军。对此,东北前线特别行动部料敌于先、周密部署,先后协调了北、西、东三都部的行动,在我玄武军团第一师团副师团长、现任发国卫军北都部松涛的统一指挥下,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将都尉府的人和南都部一举拿下,进而控制了整支卫军;与此同时姬愈集团的刺杀行动也已全面展开,左师栗邯、治粟内史栗宪遇刺身亡,刺客逃逸。柳大人带着公输梨大师的两位徒弟则在发国王候个正着,抓获刺客,马上进行了讯问,刺客供认不讳,承认受雇右相姬愈,刺杀发王。发王顿时大怒,以谋发动政变罪下旨抓捕姬愈及其羽,查封其府邸;柳大人奉旨率领卫军连夜查封了姬愈及其羽的府邸,姬愈集团的大臣均被抓获;经审讯姬愈对刺杀行动供认不讳,只是他一再狡辩他并非想刺杀发王,也不想发动政变,只是想刺杀王后而已,后与刺客对质,听了刺客的口供顿时目瞪口呆,脸地死灰,连呼上当不已。现姬愈及其羽均已被处死;发王随后宣布取消左右相,设逊克相,任命柳大人为丞相,接着又宣布了大队官员的任命。我方数名潜伏人员都得以重用;受雇于姬愈的长白剑派的刺客除刺杀发王地那名刺客外余者都已安全返回我国。
凌云志、郁心怡、宇文芳华、越嫣闻言大喜,柳忻西在这次发国的朝事中可以说是大获全胜,由此始发国朝廷将牢牢地控制在了东北前线特别行动部手里,看来东北问题将有望提前顺利解决。
凌云志控制了一下兴奋的心情。命令道:"传旨给柳忻西,务必尽快完成对发国的完全控制,准他便宜行事,适时展开第二步计划。窦章站起身来,一礼,道:"巨遵旨,这就下去安排。"准备告退。
凌云志制止了他地行动,笑道:"窦卿,不急,中原形势又生变化。本王已召集苏、江、姚、淡四位大巨前来商议对策,你留下听听。
窦章闻言,心中一振。遵命又重新坐下。
苏焕、江子奇、姚子鱼、淡颜联袂而入,见礼必,从容而坐,江子奇深邃的目光目注在大王的身上,悠然笑道:"大王召微巨等前来。是否跟赵王北略有关?"凌云志赞许地点了点头,沉声道:"先生睿智,不错。赵王北略的计划将影响我国谋略中原的大计,我们必须有所对策,当然,这只是本王召你们前来议事之一。呵呵,刚刚得到一个好消息,柳忻西主持的东北谋略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进展,…"凌云志简单地介绍了柳忻西在发园朝事中的大获全胜,接着说道:"鉴于目前东北形势的发展,有望提早解决整个东北问题。因此我们图谋中原的计划现在就应该着手准备了,召四位卿前来,就是想提前谋略一下中原地战略布局问题。众人闻言,神大振,大王终于开始将目光关注在中原逐鹿上来了,苏焕与江子奇换了一个惊喜地眼神,并示意他率先发言。江子奇思月想、思谋已久的正是谋略中原之大计,乃其一生的抱负,本适连其时,怎不令他惊喜莫名,遂不客套,侃侃而谈道:"王上从经营领地开始,实际上早已把国家建设立足于整个天下地战略大局中来思考谋略的,因此我国的每一步战略发展实际上都在围绕着谋略中原布局来展开的。
柳忻西抑大人果然大才,短短的时间里将东北谋略经营得有声有,按照目前地发展趋势看,一统东北指可待,已趋于完成立足燕地、一统北部、东北的战略构想,做成虎视中原之势。
目前积蓄一冲天下的形势已隐约构成,谋略中原正其时也,大王圣明!
政治兴亡,军事成败,不得不纵观天下之势,纵观天下之势则不得不理会天下地理之势。
天下地理格局,犹如一个不规范地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以中原为天下之全势,位居其中,关中、河北、东南和巴蜀居其四角,太行之西、泰山之东、汉中、江水之南是其四边,呈现九大地域。九大地域以其地形、地势构成了一个个各具特点、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四角之地,都各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般都有比较优越的山河形势,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和可以凭恃的山川险阻,能够一种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态势;有优越的经济条件,足以供养、支撑起一个庞大地政治、军事集团;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易于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力量。一种势力兴起之初,占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可以建立起据地,从容经营,积累力量,为后进取天下打下基础。
四边之地,一般也有比较险要的山河形势,但这些他域纵使条件不如四角。它们都夹在两角之间,彼可以来,此可以往,既是双方联系的扭带,又是双方对就时争夺的焦点。其地形特点也与它们的地位相符,既有供双方出入的通孔道,又有可以扼守的险要;而且,它们与中原之间有比较捷近的通道。兴起于四角的政治势力,要想摆割据一隅的偏霸局面,向外扩展,必先争两翼,控制夹该角的两边。
中原处四方之中,可以今天下之全势。中原四通八达之地,为四方联系的枢扭。由中原趋周围地域、由周围地域起中原,都很便捷。其形势与周围地域息息相关。中原有事,必涉及四方;四方有事,必影响中原。必中原安定,四方才可安定;若中原纷,则四方形势必致散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