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回信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秋雨按:上海《青年报》有一个"青苹果热线"栏目,一度邀请我做主持人,回答青年读者们的各种来信。报社转来的信件,多数是中学生写的,这让我想起,我从初中开始读报,读的也就是这份《青年报》,而且,我也是在这份报纸上第一次发表自己的文章的,因此备亲切。我乐于做这个栏目的主持人,也与此有关。我给青年读者们的回信,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在该报集中发表,此后收到的来信就更多了。以前大家是写给报社,由报社转给我,后来则成沓成沓地寄到我的单位来了。我当然不可能一一作答,有时随手翻阅,也会顺便回几封。有几封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写来的,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大,我就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写回信。
以下摘录的来信和回信,有些在《青年报》刊载过,有些则是首次发表。删去了每封信首尾的礼貌、说明词句,来信者的署名,遵照他们自己的选择。
我写这些回信,大多在半夜,因此有了这个总题。
一来信余教授:学生上自己的老师只是从书中看到的特别多,而我也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竞会落入这个俗套。
他是体育老师,年轻帅气,一口正宗的北京话。他的课上得很,还常和我们一块儿玩耍,幽默可亲。我不得不承认自己陷得很深,几乎天天都会想起他,有时一个人坐着发呆——整整一下午。向别人谈起,得到的只是对那一份不成情的嘲笑。于是只能自己救自己:给他写些永远也寄不出的信;在记上记下心灵的点点滴滴;心里实在七八糟了,就干脆坐在黑暗中,放些很纯粹的音乐,让那超负荷的心灵尽情发。常常因此把自己得伤痕累累,我真的好无助,哭也无泪。
真不该那么早就尝试的觉,特别是陷入这种暗恋兼单相思的痛苦。幻想和抑都不能让我轻松好受些,难道必须任时间来冲淡一切吗?
依叶回信依叶:很抱歉,我先要给你泼一瓢凉水:你现在所陷入的状态,既不美好,也不深刻,很多少男少女都经历过,属于青期的一种浮浅躁动,一般很快会过去,算不了什么事。
不要再写那些信和记了,更不要在黑暗中边听音乐边胡思想了,因为你目前所经历的不是,只是一个傻孩子对异的过分关注,事情做得越多就越傻,形式越强则更傻。情,以两颗成心灵的为起点。体育老师什么也不知道,本没有与你产生过这方面的;如果他知道了,请想一想,他怎么会上一个不好好学习、又没有长大的女孩子呢?在你这一方面,你其实连自己也不了解,怎么可能了解一个大人?
打一个比方,你想游泳,但游泳池还在远方,你看见脚下有一个小泥潭,以为是游泳池,一脚踏进去了。
我看还是赶快跳出这个小泥潭,狠狠嘲笑一下自己,从明天起,好好上课,包括专心地上好体育课。二十年后,你再遇到体育老师,当众告诉他,当年我还给你写过很多没寄出的信,大伙必定笑作一团,包括你自己。
余秋雨二来信余教授:我在高中一年级时就上了同班的一个女同学,现在已经恋了一年多时间。在我们班级,差不多的情况还有四对。
但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对此一直反对,说我们这样做影响学习,还会带来不良风气,因此每次开会都批评,搞得我们烦透了。
恋是不良风气吗?我们读过古今中外一些写情的作品,懂得了要用斗争来保卫情,你支持我们吗?
陈晓铜回信晓铜:情非常珍贵,不仅值得用斗争来保卫,而且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值得。
在这茫茫人世间,一定有一个生命特别适合你,她已经来到世间,等着你。为了找到她,你会经历很多事情,周游很多地方,终于如电光一闪,充分成的你找到了充分成的她,然后互相托付漫长的生命。
但我不相信,她,正恰就降落在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级,降落在高中一年级。那么巧,那么准,又那么早。而且,同样的巧事还发生了四对!
当然,勉强说来,你们的往也可算作初恋,但初恋毕竟是一个人的重大事件,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第二次初恋,你们大家难道就这么随意地集体打发了?
今后有人问起你们的初恋,如果你们齐声回答是高中一年级时的同班同学,别人听了一定会大叫:不算,不算,把公式化的儿戏来蒙人,真乏味!
我的这封回信也许会引起你的女友生气,好像我故意在拆散你们。其实,未经艰苦寻找的草率结合,对她也是不尊重。她和你一样,都有寻求深刻情的权利。
如果经历了人生坎坷,尝过了世间甘苦,突然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了一个高中时的女同学,一谈之下情投意合,二谈之下心心相印,那就谁也不会反对你们的恋了。
余秋雨三来信余教授:进入高中以来,我无数次地哭泣过,为我的形象、我的学业、我的人缘、我的环境。我是个多余的人,就好像在黑暗中被别人遗弃了。我本以为读了高中会出现转机,可多少次的失败使希望和信心然无存。我也知道谁都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成功,而我是本就无法成功!没有秀美的容颜、没有聪颖的天资、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骄人的学业、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我的朋友、没有和睦温馨的家庭…我真的是一无所有,本没有资本去改变不公的命运。看到别人幸福的微笑,我好羡慕;面对自己前途的渺茫,我又急又无能为力。说句老实话,我想过死,之所以没有那么做,不是怕死而是不甘心!我真想有一天能让所有瞧不起我的人看看:"我也是好样的"。可是,会有那一天吗?
荷东回信荷东: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境由心造",优美的意境是如此,懊丧的困境有时也是如此。一个孩子,早晨不小心摔坏了一个玩具,下午爸爸妈妈临时有事不带他到公园去玩了,他就会觉得月蒙尘、天地无光。等到长大后一想,这算什么事呢!
其实你所遇到的困境也是如此,把自以为突不破的困难一个个收拢起来吓唬自己,把自己吓得垂头丧气。
你吓唬自己的方法,是先设想一个成功者的范本,然后一条条地与自己比,把自己比得一无是处。按照你的这种对比方法,天地间没有什么东西站得住了。泰山会叹息:"我比世界屋脊矮了那么许多";黄河会自卑:"在辽阔的太平洋面前,我只是一道浊"
…
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确实处处不如人,遇到了比别人大得多的困难,那也应该发挥生命的主动,改变这种情况。你还那么年轻,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都可以创造,一切不利因素都有可能转变成有利因素。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来接困难的,看到了一个个困难,心里就特别踏实,因为这才像活着。如果一时找不到困难,这倒反而心里发虚,怀疑自己是否在梦中。即便遇到乍一看无法克服的困难,也咬着牙齿一个个克服,这才是一个强者的生活。如果一切都已安排得顺顺当当、完美无缺,还要我们做什么?我曾在一本书上说过,人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还有无限的可能。我这是对那些身残、年迈或真正陷入绝境的人说的,像你这样,何止是"一线希望"!建议你读一读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生命》。
必须向你指出的是,你的问题出在一个本观念上。你很看不起普通人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是"一无所有",让你与普通人一样,你觉得是"不公的命运"。请你到大街上看看,再注意一下长辈亲属、隔壁邻居,究竟多少人,兼有"秀美的容颜"、"聪颖的天资"、"出众的才华"、"骄人的学业"?难道命运对他们都"不公"?那么命运又对谁"公"了?把别人都没有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算"公"吗?你如此地看不起周围的普通人,却希望他们来"真正关心"你,这"公"吗?
我不知道你的这种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只希望你及早丢弃,早一点明白: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余秋雨四来信余教授:刚刚结束了初中生活,现在的我心头空的。对初中生活断断续续的回忆只有那光不再灿烂的觉。有人说过:"初中时,孩子们的心灵是纯真的、友善的。"那我敢断言,我的同学们都是"早"的,初中就是斗争和欺骗的开始。学习委员在班主任面前打小报告,排挤他人以谋得班长的宝座;英语正副课代表则不择手段在英语老师那儿争宠;就连我这个小老百姓,也不顾一切地要冲进班级前十名…说句真心话,我从未受过这个集体,一丝一毫。
现在进了高中,会不会冷漠有加?成真的那么可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