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河北争锋第十一章记事下*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卷九:河北争锋第十一章记事(下)*免费(杯具了,连大结局一共有一万五千多字,没法一章发,今天这一万多字免费,明天大结局有五千字另发。)我是庄凡,也是幽州王刘晔五百亲卫营中一员——除了手上没武器,与别的亲兵没有太多区别。
至于我用在这里的称呼,是没有错的,因为建安四年四月八,原安平王接到了天子诏书:封幽州王,镇守幽州,在封地之内,有独。立军政权。
这个旨意来得很奇怪,因为凭我的猜测,许昌那位被控制的皇帝没理由会下这个基本承认安平王出兵理由的诏书。但事实摆在面前,无论程序,规格,用玺都没有错误,我不得不在当时接受了这个奇怪任命的实现,反正头痛的不是我,不是吗?
不可否认,从接到诏书,原本就士气高昂的幽州军团更是士气上升到极点。据我所知,原本幽州的改革是在幽州王强力推动下强行进行,这使得相当部份出钱出人的士族们暂时屈服之余,未必便没有担忧忐忑心理。
如今天子大魄力之下,幽州王有了明正言顺的封赏权力,他们终于可以放下最后一层顾虑,转而被大战之中极易获得的军功所代表的权力,财富所引,开始全力支持幽州王的“平南统一”大业。
短短数间,幽州再扩军五万,与前时不同的是,这些军士多数来自于士族家兵或者直系子弟,稍作整训,很快便能形成一定战斗力。
心底稍计算下,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本认为本不可能达成的平定计划,未必便真没有希望。
四月十五,第一批二十万大军起拨,幽州王亲任统帅,麾下先锋平南将军吕布领并州军团,征北将军张飞,征南将军赵云,镇东将军典韦,镇北将军太史慈各领步,轻骑,重骑,弓兵军团,赵明、李政调任亲兵营正副统领随军出发。
二十七,吕布绕任丘城而过,三千轻骑破袭高
,因敌方准备不足,城内守兵不足千人,城外营地五千步卒反应不及,仅半
间便被攻克城池,余敌纷纷逃散,少数逃往北方易京、或散入民间,多数逃往河间,亦或邺城腹地。
而这一天,幽州王军队主力刚好抵达任丘城下。
稍作休整之后,于当下午便开始攻城,我亲听幽州王吩咐大军第一仗,需求速胜,不要顾忌
费。于是,四百辆重型霹雳投石机发力之下,仅仅一个时辰,任丘北,东两处城门破碎,城墙多处塌陷。士气大振下张飞将军指军步兵军团攻城,终于在天黑前攻占城池,并且肃清余敌。
第二,幽州王下令开官仓,以分粮为酬劳为利,以大军武力为胁,征城内民夫与部份兵卒协力,只用一
时间,便将城防完全拆毁。
后大军继续向河间进发,五月四,大军至于河间。
行军过程中,经过打探知晓此处为袁绍重点经营,有兵力五万余人后,幽州王下令调赵云轻骑军团北上,援助先锋吕布,先攻易京,再转而攻击中山国。
我很不明白幽州王为什么会这般调动,如果说拿下易京,可完全解除后顾之忧,那么再攻击盘据于中山一带的黑山军主力,多少便有些招惹数方,成为众矢之的觉。
见到大军暂时只是重围河间而不攻,我找机会询问了幽州王,他的回答令我十分尴尬和意外——“拜令师所赐,此时天下间并无与孤有共同利益者,为求尽速结束战争,惟有以实力胜之。既然现时各方势力与我而言皆是敌手,那么表现出无人能单独敌对强势,使得对手们为求生存暂结为盟,合并实力再来决战,便是惟一能够短时间内成功方法。”原来如此,听完的我不仅明白了其中缘由,更是第一次清楚地发现相对于幽州王这般超卓人物,我自己那点本事,顶多算是有点小聪明,却是上不得台面。
然而就凭着我的能力,也能猜出如此作法之下,哪怕幽州本身强盛之极,面对诸侯联手,胜负之数也仅在两可之间。若是再有其它变数掺杂,结果就更难说了。
这一刻,我清楚地明白若不是师尊这个变数出现,若是再给幽州王三到五年时间,这个世道,没有万一,而是必然将会被他顺利统一。我想起少时那一段极短暂的,不用担心温,每
都能享受养父母关怀的
子,心中更有些不明的滋味
替出现。
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还是出了些偏差,令我都不能评价它们对于幽州王来说,究竟让他该庆幸,还是该郁结。
大军围城十余,每
间轮换
练,士卒们都憋着一股气想要在敌人大军来临之际一逞身手,拼上
命换取功劳前程。然而想像中的敌人始终没有来,而河间城内的敌人也从刚开始的虽惊不
变得死气沉沉,无论如何挑衅,连敢于回应喝骂的都没有。
直到后来大战落幕,我才明白其中始末。
原来,当幽州王出兵河北,破高,任丘,易京,奔袭中山消息被急送到正在乌巢坐镇,指挥两路大军攻击官渡以及兖州腹地的袁绍手中后,袁绍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完全不信并且固执地认为这是眼看就要支持不住的曹
所用的缓兵之计。下令将信使抓起来严加拷问的他,在三
间连得十数封加急情报之后,终于相信了。
但是,当“偶然”得到消息的曹派出使者求见,请求两方罢战,先行联盟共抗“矫诏起兵,图谋不轨的刘晔”提议时,他麾下谋士间爆发了
烈的争议。以许攸为首一方认为应当回应结盟请求,并且联合河内张杨残部,以及黑山军主力,共同抵抗来势汹汹的刘晔;以郭图为守一方则认为无论是黑山,还是张杨与曹
,都与袁绍有很深的仇怨,似乎用“不死不休”来形容都不算过份,这等关系又如何能够通力合作?还不如暂时维持局面,一方面下令领地内城池各自坚守待援,一方面加紧进攻,完全击败曹
后
并其地,再扩军力,转而回头携大胜之势,以六州雄厚实力为后盾,与刘晔或决战,或消耗持久都属可行袁绍经过犹豫之后,终于还是觉得郭图一方理由更加充足,于是决定下大方向,然后由谋士们补充,最终定下了一个让我目瞪口呆的计划。
我实在不能理解这位家世显赫的三公之后,怎么会有这般表现。
他先口头答应曹使者结盟请求,后面又要求两方首领正式会谈,商定结盟细节。为示“诚意”地点定在了大河之南,离曹
官渡大营并不远的一处小山坡之上。
然后,袁绍没想到的是,他这种不顾大局的想法使得一个人完全灰心丧气,更致命的是,这个人还是曹的同乡——许攸许攸认定以袁绍这般行事方法必然只有失败一途后,便一边派亲信到邺城接出家小暂且避于乡野,找机会再接他们南渡逃离河北。一边却在会谈前一
假托病倒休养,悄然渡河,好不容易借着已停止攻击,不如以前那般围困严密机会进入曹军大营。
一番见面解释,令曹大惊大喜之后,大怒下作了决定。
第二只带着两名亲卫的曹
,初见面,便假借
慨亲热接触、确认袁绍身份后,便暗示身着普通亲卫服的许褚暴发发难,
出配刀制住了尚不知何处出错的袁绍。
为活命,袁绍不得不“亲陪”曹
回营,等待他的,是曹
毫不留情的斩杀于是,鸿门宴成了丧命局。
有许攸的指点,明白若袁绍身死,袁军不仅不会同仇敌忾,反而会陷入各自拥护三位公子争取权力局面的曹,在面对不知为何行止异常,但又实力空前的刘晔将要来临局面时,不得不快刀斩
麻,
借此机会尽可能
并袁绍留下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