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柳四度至张十五度,鹑火之次也。河南之河南府陕州,皆柳分。南府邓、汝、裕三州,汝宁府之信、罗山二县,开封府之均、许二州,陕西西安府之商县,华州之洛南县,湖广布政司所属德安府之随州,襄府之均州、光化县,皆张分。
张十六度至轸九度,鹑尾之次也。湖广之武昌府兴国州,荆州府归、夷陵、荆门三州,黄州府蕲州,襄、德安二府,安陆、沔二州,皆翼、轸分。长沙府轸旁小星曰长沙,应其地。衡州府桂州,永州府全、道二州,岳州、常德二府,澧州,辰州府沅州,汉府靖、郴二州,宝庆府武冈、镇远二州,皆翼、轸分。广西所属除梧州府之苍梧、藤、容、岑溪四县属牛、女分,余皆翼、轸分。广东之连州、廉州府钦州、韶州府,皆翼、轸分。
轸十度至氐一度,寿星之次也。河南之开封府,角、亢分。郑州,氐分。陈州,亢分。汝宁府光州,怀庆府之孟、济源、温三县,直隶寿州之霍丘县,皆角、亢、氐分。
氐二度至尾二度,大火之次也。河南开封府之杞、太康、仪封、兰四县,归德、睢二州,山东之济宁府,皆房、心分。直隶凤府之颍州,房分。徐、宿二州,寿州之蒙城县,颍州之亳县,皆房、心分。
尾三度至斗二度,析木之次也。北平之北平府,尾、箕分。涿、通、蓟三州,皆尾分。霸州、保定府,皆尾、箕分。易、安二州,皆尾分。河间府、景州,皆尾、箕分。永平府,尾分。滦州,尾、箕分。辽东都指挥司,尾、箕分。朝鲜,箕分。
译文自从司马迁著述了《天官书》以后,历朝写作正史的人都要写天文志。
祇有《辽史》独独不这样做,它认为天象向下界明白显示,千万年都是一样,食、天变既已记载于本纪,那么天文志就近于多余。
这种说法颇为恰当。
《周髀》、《宣夜》这类著作,安天、穷天、昕天这类理论,以及星官占验的学说,在《晋书》中已有详细记载,又见于《隋书,天文志》,说这不是多余的,行吗?评论的人认为,天文志写得好的要首推《晋书》和《隋书》,但二书尚且还有这样的缺陷,其它的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因此就把天文志废弃不写,也不恰当。
天象虽然没有古今的差异,但研究天文的学者,观测天文的仪器,往往后代超过前代。
如果不加以记载,使得一个朝代典章制度的内容遭到泯没而不能传,这也是记载历史的法则方面的缺陷和遗漏。
至于彗星、孛气、飞星、晖,还有晕光、适气、背气、抱气,这些都是上天用来向下界显示其警戒的,在本纪中不能详尽地记载,又怎么能不另外加以记载呢?明神宗的时候,西洋人利玛窦等进入中国,他们通天文、历算方面的学问,阐发其中的微奥妙之处,进行计算,制作器具,都是在此之前不曾有遇的。
现在采择其要点,在本篇中加以论述。
而《实录》中所记载的天象、星变多得几乎不能尽记,故只能选择其特别怪异的,保存在本篇中。
食已详备地记载于本纪,所以不再记述。
《楚辞》说:“圜天分为九重,是谁去测量的呢?”主张浑天学说的人说:“天包裹着大地,犹如蛋包裹着蛋黄一样。”那么,天有九重,地呈浑圆形,古人已经说遇了。
西洋的学说既不违背中国古代的认识,而对于天象又有所骏证,所以把它表述出来。
西洋所说的九重天,最上一重称宗动天,那里没有星辰,每带着其它各重天,自柬而西向左旋转一周,其次称列宿天,其次称镇星天,其次称岁星天,其次称荧惑天,其次称太天,其次称金星天,其次称水星天,最下面的一重称太天。
从恒星天以下的八重天,都随着宗动天,向左旋转。
但是各重天都有向右旋转的度数,从西向东,与蚂蚁在磨盘上朝着与石磨转动的相反方向爬行的比喻相符合。
其向右旋转的度数,虽然同古代的认识有增减,但是没有大的差异。
只是恒星的运行度数,便是古代岁差的度数。
古代认为恒星永远不移动,而黄道的节气每年都要向西后退。
他们却认为黄道永远不移动,而恒星每年向东运行。
从现在来考察天象,恒星实际上有所移动,这一说法是不错的。
至于划分周天为三百六十度,把一分为九十六刻,使每一个时辰各得八刻,没有余数,用这种方法来运算和制作器具都十分方便。
他们论述地圆,称地居虞于天的中央,其形体呈浑圆形,其度数与天的度数相应。
中国处于赤道的北方,所以北极经常显现,南极则经常隐没。
向南行二百五十里,北极就低一度,向北行二百五十里,北极就高一度;向东方、向西方行走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