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伤寒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论云: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分以前,凡有触冒霜,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爻升,一爻降也。夏至之后,一气下,一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合也;秋二分,离也。易,人变病焉。此君子夏养,秋冬养,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伤于风,夏必飧;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冬必咳嗽;冬伤于寒,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受病也,当一二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脊强。

尺寸俱长者,明受病也,当二三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受病也,当三四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受病也,当四五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受病也,当五六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受病也,当六七发。以其脉循器、络于肝,故烦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于寒者,一受之,即与少俱病,则头痛、口干、烦而渴;二明受之,即与太俱病,则腹身热、不食、谵语;三受之,即与厥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死。若三、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病衰,耳聋微闻也;十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慧也。若过十三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俱盛,重于寒者,变成温疟。

脉浮滑,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脉洪数,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脉濡弱,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