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四百四十四章减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显然这是谁也不可能接受的。

说得简单一点海军本要不了这么多舰队航母也要不了这么多作战舰艇。

这样一来削减战舰就势在必行了。

因为中国海军的造舰工程完全围绕着舰队航母展开所以在削减舰队规模的时候自然拿舰队航母开刀。

一九四六年初海军裁军方案确定下来。

按照规定当时除了完工率超过百分之六十的舰队航母之外其他的全部停建而配套战舰也按照同样的标准执行。

仅此一项就直接导致十多艘“白起”级舰队航母永远留在了船台。

只是当时没有确定是否拆除那些还在建造的战舰。

主要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而且谁也不能肯定战争将在什么时候结束甚至无法断定能在什么时候打美国本土因此战局还有可能出现波折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也就有可能需要更多的战舰。

这样一来就必须把那些还没建成的战舰暂时保留下来。

当然这些战舰的命运几乎一样即在大战结束之后立即被下令拆毁完成的部分都被当成废钢铁处理掉了。

事实在大战结束后被处理掉的不仅仅是那些没有建成的战舰。

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军事物资严重过剩不但储备的弹药堆了仓库也没有必要保留那么多的武器装备。

结果就是大战结束后中国就开始处理过剩的军事物资。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多余的武器装备无偿援助给友好国家特别是同盟国集团中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

虽然无偿赠送显得太大方了一点但是对中国来说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要知道保留下来的武器装备就算不使用每年都要在维护保养耗费大量军费而且最终都会被当成废钢铁处理掉。赠送给友好国家也不是无利可图除了让中**队不需要掏维护保养费之外这些武器装备依然需要中国的军火企业提供售后服务而且后期改进也会为中国的军火企业提供大笔订单。

事实在战后的最初五年里中国的军火企业就是靠吃老本维生。

除了无偿赠送之外中国还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把更多的过剩军事物资卖给了数十个国家。

这些武器装备有的甚至使用到了二十世纪末。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在非洲与南美洲的战地区依然能够见到中国在大战期间生产的几种能优越的支。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正是中国当局不顾道义的输出军火导致了战后的世界局。

当然正面评价也有。

比如正是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在广大的殖民地世界里抛弃了民族dúli使得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殖民地体系土崩瓦解。大战结束后二十年除了少数殖民地之外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几乎都宣告dúli全球的国家数量也由大战前的不到八十爆涨到了一百六十多个。众多的殖民地能够在大战后纷纷宣告dúli摆宗主国的控制除了两个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即英国与法国均是大战的战败国有关即这两个国家在战后自身难保本不可能顾及海外殖民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输出的武器装备以极为低廉、甚至是免费落到了殖民地dúli运动组织手里让殖民地的居民获得了可以跟宗主国对抗的武装力量也就获得了dúli的机会。

最突出的就是印度了。

在大战爆发前印度爆发过好几次民族dúli运动但是无一例外的被镇了下去而到大战结束的第二年英国就不得不承认印度已经是一个实质的dúli国家也就不得不宣布印度。

印度能够在战后率先取得dúli就与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有关。

在宣告dúli的时候印度军队里的支有七成来自中国而重型装备出了极少数从英军接收的之外全部来自中国。

中国在战后大搞军火输出本原因除了要减轻国防负担之外还与推行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有很大的关系。

说白了中国要想取代之前的世界霸主就必须标新立异而不是沿用西方国家的方式方法来称霸世界。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对中国海军来说一九四六年只是一个开始。

所幸的是海军裁军不像陆军与空军具有明显的延迟时效即海军的裁军行动在当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要等到数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六年中国海军并没有受到裁军影响即便到一九四七年也没有太显著的影响。

事实因为裁军降低了建造战舰的支出反而使海军作战部队有所受益。

这就是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在作战行动了。

对于正在准备攻打美国本土的顾祝同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坏事。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