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一八八八年·伦敦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久后,她的前夫接受警方的查询,终于清楚“波莉”的本名与经历。

“波莉”本命玛莉·安·尼古拉斯,42岁,出生地是伦敦南部的坎伯威尔,父亲是一位铁匠。20岁时和印刷工人威廉·尼古拉斯结婚。但是天生懒惰与喝酒的病,促使她在一八八一年时离婚。她有五个孩子,死时长子已经21岁。

她的前夫有完整的不在场证明。而警方在附近进行了侦察之后,并没有找到任何的目击者。

离现场只有数码远的地方,有一栋名叫“新小别墅”的分层住宅。当天晚上那栋住宅里有一位住户整夜没有睡觉地在看书,但他说那晚没有听到任何惨叫或打斗的声音,整个晚上都非常安静。据这位住户的证词,警方内部有人提出“死者被害之后才被马车运到现场”的看法。

除了这位住户外,在现场附近的铁道调度场或废马处理厂彻夜工作的男人们也说,没有听到任何可疑的声音。

从死者死亡的状况看来,被杀的时候应该了很多血才对,但却除了发现尸体的现场以外,附近没有发现血迹,或任何落下来的一滴血。依这个条件看来,行凶的地点只可能是发现尸体的现场。

这个命案让屯货区在英国声名大噪。送信件的邮差称那里是“杀人路”让当地的居民相当不愉快。百年后的今,哪那个事件仍然余波漾,屯货区已经改为达沃徳街。

2第二件命案被发现的时间,是一八八八年九月七玛莉·安·尼古拉斯举行丧礼后的翌早上。

距离第一个杀人现场屯货区西边大约半英里远的地方,有一条叫做汉伯利街的马路,那是一条比较宽且长的路。至于哪里的街道景象又是如何呢?引用一下昭和初期(指西元一九二五年起)曾经去哪里做过实地调查的作家牡逸马(1)所写的文章吧!

注(1):本小说家,本命长谷川海太郎,1900-1935,以林不忘,牡逸马、谷让次这三个笔名分别做不同类型的创作,以笔名牡逸马的创作则以犯罪实录小说为主。

“衣着简陋、赤着脚的小孩从早到晚在马路上跑。这个代表贫民窟的街上,还住着许多以劳动者或以外国低级船员为对象的女。”这就是那条街的部分景象。

汉伯利街上有一排廉价的出租房屋。汉伯利街29号的后院,就是发生这个命案的起点。

这是一栋三层楼建的砖造排屋(2),面对马路的门经常是关闭着的,住在这里的人总是从院子里通往后面的栅门出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大白天就会看到女或醉汉、汉出出入入。

九月八上午六点过后,淡淡的朝开始入排屋的后院,住在三楼的史比特区果菜市场的搬运工约翰·戴维斯因为要上班了,所以下楼到后院。

就在他从石阶上下来,要走到后院的时候,看到一个女人躺在和邻居界的墙壁墙角处。他原以为那是一个喝醉的女人,但是一走进那个女人,便看到女人全身是血,伤痕累累。

他吓得立刻狂奔到附近白教堂路的警察局。

注(2):始于十七世纪后期的欧洲,概念是相互对称,公用侧边墙壁,彼此相连的并排建筑。

尸体的手掌朝内、手臂伸直且两脚张开,像在朝拜似的双膝着地。死者的手上、脸上都是血,身上的黑长外套与裙子往上翻起,出被切割的七八糟的腹部。不过,死者的死因并不是腹部上的伤口,而是咽喉上的刀伤。

那时通往后门的栅门外已经围了好事者,附近的窗口也挤了一脸好奇表情的住户面孔。

临时验尸工作一结束,尸体就被抬上担架、盖上防水布,送往附近的老蒙塔古街临时停尸间。上个星期的玛莉·安·尼古拉斯的尸体,也曾经被收容在哪里。

尸体的脚步有两枚黄铜戒指、数枚硬币和染血的信封纸片。另外,附近的自来水龙头下面,有一间浸的皮围裙。这件围裙之后还引发了别的事件。

下午两点后,巴克斯达·菲利浦医生开始进行解剖尸体的调查工作。从受害者没有发出惨叫来看,凶手应该是从死者的背后掩住了受害者的嘴巴,然后刀子从受害者的右耳下面刺入,一口去切割到左耳下面,一刀杀死了受害者。凶手似乎有砍下受害者头部的想法,但是后来不知怎的改变了想法,还把手帕系在脖子上。

另外,死者的腹部被剖开,肠子被切断拉出体外,挂在死者的“右肩”;子、xx道的上部、膀胱的三分之二也完全被切除了。飞利浦医生看到这种情形后,非常有自信地说:“这是学过解剖学,悉解剖工作的人所作的犯罪行为。”因为看热闹的好事者之中,有人认识受害者,所以很快就查出受害者的身份了。她是被人称为“黑安妮”在白教堂一带颇为出名的女。

“黑安妮”的本名是安妮·查不曼,有人说她45岁,但也有人说他是47岁。她来自中产阶级,是开膛手杰克事件的受害人中唯一有修养的人,因此自视甚高,同行的女们对他的评语并不好。

她曾经和一位有兽医资格的男人结婚,还生了孩子,但是嗜酒的病招来离婚的命运。离婚后她辗转来东区,落脚在汉伯利街以南约330码的地方,住在多赛特街35号。

她的身高虽然不足五英寸,但是身材丰、比例均匀,蓝的眼睛,高高的鼻子、深褐的头发,可惜有酒中毒的病和肺结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至少老了八岁。遇害前的四个月,她才搬到多赛特街的廉价公寓,每次揽到客人后,就立刻把客人带回家里,赚取生活费和酒钱。

发生了两个命案后,一入夜,白教堂一带就变成了鬼域,没有人敢在哪附近走动,只有朦胧的瓦斯街灯屹立在雾里的空气中。不过,因为报纸的热烈报导,星期六或星期的白天时,就会有不少人因为好奇心,而跑去看命案的现场。白天的白教堂好像伦敦的新名胜区,然而苏格兰场的情况却比较不妙,因为太受瞩目,所以直接或间接地传来了许多号称与命案有关的讯息,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那个时代还没有所谓的基本人权,穷人经常因为黑函或谣言,遭受到差别对待。但警方因为担心或许会发生第三起命案,所以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小题大做。

然而凶手到底在哪里?仍然一点头绪也没有。不管是苏格兰场的警探,还是一般的老百姓,都生活在不安之中,批评警方无能的声音四起。国会的地方议员萨莫埃尔·蒙塔古因为看不下去了,于是宣布悬赏一百英镑来追捕凶手。

在赏金的鼓励下,更多捕风捉影的讯息和密告黑函涌入了警方的信箱。可是,那些讯息或黑函都对警方没有什么帮助,反而让整个英国社会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