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八章“驼峰航线&r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九八七年,一位亲戚从美国探亲归来,带回一摞珍贵的照片,其中有石静宜夫妇及蒋氏家人在台湾生活照若干。后来我在写作这部书稿时心血来,想把照片出来与小说一道发表,结果吓得那位亲戚从此对我退避三舍怒目而视。

由于我的家族同中国政治经济曾有过密切关系,因此我和我的一家在后来漫长的生活岁月中经受了许多不应有的挫折和磨难。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改变我对待历史的积极态度。

我将以超越个人恩怨和公正、冷静、客观的态度评价那个同我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旧时代,以及主宰那个时代和构成那个时代社会政治核心的蒋氏家族。

公元一九四二年秋,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作为委员长的私人特使首次出访美国,引起美国朝野普遍关注。

在本世纪上半叶,通尚不发达,飞越太平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许多美国人心目中,中国仍然是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家,因此这次国事活动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何况来访的主角还是一位夫人。

十月二十七下午,贵宾的包机在华盛顿机场徐徐降落。机场铺了红地毯,等候已久的人们朝飞机涌去,数十名新闻记者立刻把照相机对准了机舱门。

舱门缓缓启开,一位带着矜持微笑的夫人出现在舷梯旁。所有在场的美国人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镜头前的中国第一夫人并不是想象中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而是一位气质高贵光彩照人的年轻女士。

夫人现场接受新闻采访。

夫人面对记者的包围,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对答如。《纽约时报》记者抢先询问夫人此行有何使命,夫人略一思忖,自豪地说:“ihavecomeheretoseekthefriendshipbetweenthechinesepeopleandamericans。iamsureevengodcouldneveletthetwogreatnationsestrangedfromeachother。

(我为寻求中美友谊而来。我相信上帝不会让两个伟大的民族彼此隔膜。)”其实夫人的话只道出了一半意思,她的另一个使命是到美国治疗神经皮炎。但是夫人的回答已经赢得人们堂喝彩,第二天美国许多大报都引用这句话作为新闻标题。

《华盛顿邮报》记者问及夫人的信仰,夫人答:“我愿意向各位透一个私人秘密,我和我的丈夫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我们一家都是上帝的仆人。如果我亲的美国朋友还想多了解一些情况的话,我还可以告诉大家:许多年前,我父亲曾在你们国家做过美以美会牧师。”记者们飞快地记下了这条轰动新闻。中国第一夫人的父亲原来是个受人尊敬的美以美会牧师。

哥伦比亚广播电台记者请夫人对听众谈谈访美的心情和想。夫人接过麦克风,用一种略带忧伤和动情的声音对成千上万守候在收音机旁的美国人娓娓倾诉:“…也许我应当说,我是一个最有资格把美国当作第二故乡的中国人,因为我从小在这个民主友好的伟大国家长大成人。在佐治亚州,我至今仍然清楚地牢记着那里的一切:美丽的查塔胡奇河,奥尔巴尼的森林,哈迪维尔的光和海滩。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我还在那里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我有过许多要好的美国朋友,珍妮特、玛丽、黛莉思…亲的,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听到我的声音?我还要说,我应当谢美国,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教育培养了我,是我能够将美国的民主自由思想带到我的国家,改变那个国家的贫穷、愚昧和落后…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对此行充信心。我相信我的访问一定能够取得圆成功。因为我了解美国,就像美国也将了解她的最可靠的朋友中国一样。谢谢。”夫人的初次亮相在华盛顿引起轰动。

中国夫人的出现无疑在情奔放和容易冲动的美国人心目中唤起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亲切和怀旧,她使人联想到一个失散多年的女儿重返娘家。连罗斯福总统看过当天的报道,也不住啧啧称赞:“这位夫人真是个天生的外家。”只有瘦高个霍普金斯对此表示怀疑。他吭哧吭哧地咳嗽着说:“恐、恐怕是个有、有天才的谋家。”从此,蒋夫人开始了她个人在中美关系史上意义重大的美国之行。她频频抛头于美国政界和社界,出入于白和参众两院,所到之处无不起一片片热烈赞扬与呼之声。

访美头一周,夫人应邀前往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在夫人的所有外事安排中,这是其中最关键最重要同时也是最艰巨的一项活动,因为演讲结果将直接影响援华物资修正案和贷款计划的顺利通过。

那天,中国夫人身着端庄的黑丝绒旗袍出现在国会山庄讲坛上。在柔和的华灯照耀下,她看上去是那样高贵华丽,优雅大方,宛如一座东方圣母玛利亚的雕像。

“尊敬的议员先生们——”雕像微启玉齿,演讲开始了。

“…请记住,我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乞讨或者博取某种廉价的同情,我是代表一个伟大的国家漂洋过海,来向另一个伟大的国家寻求友谊和支持的,不论这种支持是道义上的还是物资上的,都将使我足和欣。我还要告诉诸位先生:我的国家正在遭受一个野蛮民族的残酷侵略,并且这种侵略已经进行了整整十年。而那个野蛮民族不久前又悍然袭击了你们伟大的国家,正是这个共同的敌人把我们两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夫人历数了本侵略者的种种罪恶行径和中国抗战的艰辛,讲到动情之处,不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国会一片肃静。议员们全都被夫人的风采和演讲打动了,许多议员被动得热泪盈眶。

“真了不起啊!”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哈利·s·杜鲁门议员评论道:“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扣人心弦的演讲。蒋夫人使我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演讲结束,几百名议员全体起立,鼓掌达数分钟。

蒋夫人刮起的旋风震撼了国会山庄。

“美国人正以超过对其他任何人的注意力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时代》周刊语)“…她使国会觉得是在倾听一位世界伟人的演讲。”(《巴尔的摩太报》语)“国会被…引了。…惊愕了。…缭了。”(《生活》周刊语)而一位叫卡尔·桑德伯格的记者则怀着赞叹的心情在《旧金山快讯》上写道:“…她所要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在地球上生活的全人类。”蒋夫人的出现无疑使美国公众悉和亲切,他们把这位回娘家的黄皮肤女儿当作中国的缩影,觉得中国并不遥远,也不隔膜,彼此早就是亲戚,从而发起一种想要表达友谊和支持的强烈愿望。在麦迪逊花园广场,蒋夫人与议员威尔基同台演讲,两万听众声雷动;在好莱坞圆形音乐厅,专程赶来听夫人演讲的听众达六、七万人,创下当地演讲史上的奇迹。夫人还在美国到处募捐旅行,在各大广播公司的专题节目中频频面。

蒋夫人成为那一年美国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美国最有影响的三家杂志都将夫人的照片登在封面上,并连续发表专访报道。夫人每天还要收到许多来自美国各地的信件和礼物,有时一天多达数百件。有一次,一位名叫卡林·奎因的夫人从新泽西州的东奥林奇寄来一封信,信中附有一张一九三七年的新闻照片和三美元的汇票。照片拍摄的是上海遭受机轰炸后孤零零的小女孩坐在铁轨上哭泣的情景。奎因夫人恳请蒋夫人收下汇票并动地写道:“这三美元是我三个女儿捐献给照片上这个中国小女孩的,希望她已经找到了父母。”美国舆论迫切希望援助中国的要求和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白和国会,它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促使美国政府立即作出提供贷款和增加对华援助的决定。这种情形使美国的另一个欧洲盟国深不安。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勋爵忧虑地向伦敦报告说:目前美国国会在公众的冲击下,有向华府作出难以实现的承诺的危险。

蒋夫人的美国之行获得极大成功。

与美国公众的声雷动相反的是,中国夫人在白的美好形象正在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

蒋夫人赴美之初,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曾亲往宾馆探视。总统夫人觉得中国的第一夫人是那么年轻,又是那么娇和弱小,以至于这位有六个孙子的美国祖母产生了想要帮助她并把她当作女儿来照顾的愿望。于是一周以后,中国夫人带着她的全部随从和两名美国护士住进了白

作为中国最有权势同时也最富有的宋氏家族成员和委员长夫人,宋美龄很快又向人们显示了她的格和本质中的另外一个侧面。

毫无疑问,夫人的生活是极为优越的,并且是中国帝王式的优越。他的生活用品全都从国内随机运来。她的衣物之多,令总统夫人瞠目,埃莉诺私下只好把她同古埃及皇后相提并论。夫人卧室的丝绸单每一换,如午睡则要换两次;地毯窗帘的彩图案依脾气和情绪而定,时常都要换来换去,这在战争期间的白被看作是一种相当奢侈的铺排和费。夫人不喜到餐厅用餐,而是更愿意待在寝室里让人侍候。她饮食十分挑剔,常常面对一大堆美的食品发火。夫人的随从有专人在全国各地采购食品,有的东西则需要飞机专程从中国运来。

每间房屋都装有电话和电铃,但是夫人偏偏讨厌按电铃,她喜用击掌或叫喊的方式使唤下人,并且稍不如意就把顺手的东西,比如茶杯花瓶或者饭碗汤盘砸在下人脸上。有次一位白服务员不幸领受了夫人的坏脾气,结果起了全体白服务员的愤慨,他们宣布集体罢工一天并向美国总统提出抗议。

蒋夫人每次外出都有许多讲究和排场,白特工部为了她的安全不得不大动干戈。但是夫人又偏偏喜随心所地改变计划,常常得警卫们无所适从。特工部一位将军坦率向夫人指出,请她今后不要再随意改变活动程。夫人却然大怒,马上给总统打电话要求撤掉这个将军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