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七章孤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中国远征军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点:一、中英战略矛盾,英方别有谋。(略)二、中国迁就英美,放弃指挥权,蒋介石应负最大责任。(略)三、中国远征军将领的失职。罗卓英和我都有责任,罗卓英的责任更大…我的最大责任是未与史迪威罗卓英彻底闹翻,未能独断专行…

——摘自杜聿明回忆录《中国远征军入缅对作战述略》缅北的五月,烈当空。

在曼德勒通往缅北密支那的公路上,沥青被太烤化了,车轮碾过,路面泛起许多深深浅浅和凌不堪的车辙印。对于大势已去的中国远征军来说,只有回国才能使他们到安全。士兵头顶烈,背负沉重的武器,好像一条疲力竭的灰,沿着河谷公路缓缓行进。

起初,中国大军每天都能遇上一两次向西转进的机会,例如“indiaimphal(印度英帕尔)——215km”

“india,kohima(印度科希马)——278km”等等。越往北进,三岔路口便越少,类似的路标牌也越稀落,但是默默行进的中国大军对这样的机会仿佛视而不见。士兵们都步履蹒跚表情冷漠,他们毫不停留地越过这些路口继续北进。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中国人回国的步伐。促使中国人铤而走险的神动力不仅源于传统的民族向心力,还来自某个强大的长官意志。此刻,驱动这条灰汹涌北进的那个长官意志正埋在吉普车的后座上昏昏睡。

对远征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来说,在他已经度过的二十年戎马生涯中,再也没有比此刻心境更加复杂更加凄惶的时候了。同古之战坐失良机,曼德勒会战化为泡影,腊戌失守,史迪威又屡屡电令远征军撤往印度。四月三十,委员长电询杜聿明:撤回国门有无把握?杜答:已令第五军主力抢占密支那,渴望成功。

其实,杜长官并不知道形势的险恶,他之所以这样报告委员长,是因为他明白,委员长能够容忍打败仗的将军,却不能容忍部下对他有哪怕一丝一毫的不忠诚。在去向问题上,只要他表现出一丝犹豫,那么第二天坐在军长位置上的就不再是他而是别的什么人。

但是如果本人抢占密支那,他将往何处立足?或者真的只有到印度去,做英国人的难民?他一想到亚历山大和史迪威盛气凌人的脸,一股不甘寄人篱下的愤油然而生…

突然,空袭警报响了。

吉普车猛地转向路边一片丛林,杜长官的头撞在车窗上,痛得直咧嘴。很快空中传来飞机呼啸和机声。三架“零式”飞机在公路上空追逐车辆和人群,来不及隐蔽的士兵好像割禾一样纷纷栽倒。受惊的骡马四处狂奔,好几辆汽车翻下山沟,燃起大火来。

公路上一片混

当队伍重新聚拢来,公路上增加了许多横七竖八的死尸和打坏的车辆,人们小心地绕开障碍物前进。杜聿明的吉普车夹在人中慢慢移动,经过一辆打坏的卡车时,他看见车门边仰面跌倒着一个年轻士兵,士兵看上去还是个孩子,嘴惊愕地半张开,身体保持着挣扎的姿势。士兵的眼睛直直地瞪着吉普车里的长官,仿佛警告他此路不通。队伍默默行进,人们表情麻木,脸沮丧。杜聿明突然大光其火。他派人找来九十六师师长余韶,命令他立即清除路障,掩埋所有的尸体。杜长官讨厌私人,他从死者灰白的眼睛里分明看见许多凝固的嘲笑和怨怒。

前方出现一个小镇。

参谋长罗又伦轻轻提醒他:“长官,温佐到了。”杜聿明睁开沉重的眼皮,茫然四顾。车窗外,夕西下,一片浓云正从山背后涌出来。公路前方,山坡上矗立着一些高高低低的红砖墙,树林背后出教堂的尖顶。吉普车停下来,一块红白相间的路标牌醒目地立在路边,上面那些英文不用翻译他也知道:温佐。这是缅甸通往印度的最后一天岔路口。

空中又传来飞机马达声,一架涂了红膏药的侦察机盘旋几圈就飞走了。这说明本人每时每刻都在监视着中国大军的动向。与此相比,中国人对敌人动静却知之甚少,难怪杜长官心中老是到不踏实和恐慌。

一辆摩托车飞快赶来,把一份电报送给杜长官。电报是盟军总部拍来的,通报军今晨已经占领八莫,并且继续向北开进。杜聿明一震,打了个哆嗦。

“今晚长官都在温佐宿营。”他命令参谋长“通知所有师、团长马上来司令部见我。”夜覆盖着缅中盆地,也笼罩着死气沉沉的温佐小镇。远征军紧急会议在教堂召开。参谋们点亮防风灯,桌子上铺开军用地图。出席会议的军官各个表情肃然,会议气氛异常沉重。

杜聿明先宣读重庆来电。委员长指示远征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八莫,掩护主力经密支那、片马回国。杜聿明经过短暂犹豫,还是决定隐瞒盟军总部的电报。他担心八莫失守的消息会动摇军心。

但是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少将当即提出质疑。

“有消息说八莫今天已经失守。如果敌人先我而占领密支那,我军出路何在?”孙立人大声发问。此间各师团均属第五军部下,唯独新三十八师是宋子文旧部,属六十六军建制。此时军长张轸远遁保山,所以孙立人并不肯对杜聿明唯命是从。

“孙师长消息确实么?”杜聿明装作十分惊讶地反问。他的内心非常恼火,只是碍于不是孙的顶头上司,不便马上发作罢了。

“我刚刚收到史迪威参谋部通报,盟军在密支那以南已经发现本人的坦克,他们预料本人将先于我军占领密支那。”孙立人当即把史迪威电报念了一遍,这个举动大大怒了杜长官。

“孙师长有何高见?”杜聿明冷笑着问。

“我认为立即向西转进还来得及。倘若错过机会,我军必将陷入绝境。”孙立人并不示弱,膛回答。

杜聿明扫视部下:“你们中间,还有谁打算赞成孙师长的高见呢?”静场片刻。戴安澜、廖耀湘站起来,大声回答:“我们决心遵从委员长意志,誓死北进,别无二心。”孙立人不以为然,讥讽道:“莫非二位师长决心留在缅甸开辟据地?”戴安澜凛然驳斥:“我生为中华军人,死为中华雄鬼,绝不到印度去听洋人使唤。”

“即使无路可走也不肯去吗?”

“你说对了。我戴某宁愿与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戴安澜不愧是威武军人,横眉立目,铿锵回答。

孙立人不打算和他们争辩,只是呵呵冷笑。

杜聿明到些许报复的快意,他拿眼睛再次扫视会场:“还有谁愿意效法戴师长?”所有军官起立,大声回答:“愿随杜长官,誓死北进。”杜聿明转向孙立人:“孙师长何去何从?”孙立人晃了晃史迪威的电报:“我很遗憾,杜长官。”杜聿明怒火中烧,这个孙立人太狂妄了,竟敢抬出史迪威来同他对抗!孙立人一到缅甸就同美国人打得火热,这在杜长官看来与叛逆无二。因此他决心好好教训一下这个胆大包天的小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