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会战曼德勒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缅甸眉苗。
眉苗是缅甸中北部一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英国人按照自己的蓝图把这座殖民地小城装点得如同欧洲花园一般。街道两旁到处都能看到郁郁葱葱的奇花异木,城市里为英国官员修建的中世纪风格的楼房别墅鳞次栉比,相映生辉。
英国总督府临时迁至眉苗。
在史迪威到达的前一天,另一位英国将军亚历山大爵士刚刚飞抵小城。他是来接替因无能而被撤职的赫顿中将担任英缅军总司令的。
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在英伦三岛是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曾在法国西海岸创造过一场轰动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从而挽救了三十万英法联军的覆灭命运。但是,英雄的事迹并不是英雄本身,英雄本身依然是个破绽百出的人。因此当美国人史迪威初次对这位英军总司令做了礼节拜访后,就挑剔地评论亚历山大“充其量是个能干的撤退专家”自然,傲慢自负的亚历山大爵士同样有理由蔑视这位不带一个美国兵的美国将军。他挑衅地对史迪威说:“先生,您怎么甘心听从这些没有教养的黄种人的使唤呢?”史迪威反驳:“先生,您自己不也在一个黄种人的国家当差吗?”亚历山大哈哈大笑:“将军,那就让我们为白种人的利益联合起来吧。我是说,把你的那些中国军队统统赶上前线,别让他们老躲在后方。”史迪威抑制住怒火:“这么说,您已经决定放弃缅甸了?”亚历山大:“不错,将军。你知道,印度对不列颠的利益更为重要。”史迪威起身告辞:“够了先生,您想再创造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吗?对不起,我可没法帮您的忙。”会晤不而散。史迪威电告委员长,称英国人是“难以合作和不可靠的伙伴”无独有偶,中国人同史迪威的合作关系很快也显出棘手的苗头。
杜聿明、字光亭,中国第五军军长兼远征军副总司令,史迪威名义上的副手和下级。事实上杜聿明才是这支中国大军真正的司令官和决策人物。他的军部设有一部电台直接同重庆保持联系,并把史迪威的动静和各种情报随时汇报给委员长。
同古战役前夕,史迪威赶到眉苗指挥部走马上任,初识杜聿明,他对这位中国副手评价颇高:“…兢兢业业,对战术懂行,随时准备进攻,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吃苦耐劳,服从命令,从不讨价还价和自高自大”(《史迪威出使中国》)事实很快证明这是一种美国式的错觉。
一次亚历山大邀请,史迪威和杜聿明前往英军防区进行礼节视察。在一处阵地上,一名英军上尉看见中国将军的是美国“骆驼牌”高级香烟,于是便直截了当地质问道:“请问杜将军,为什么你们中国军官高级香烟,而你们的士兵却只能穿草鞋打仗?”杜大窘,继而恼羞成怒,险些拔出要毙那个白人上尉。对西方人来说,任何坦率的谈话都是成立的,不管对上级还是下级。但是中国人却不容易做到这一点。那天之后,史迪威一连好几天都从杜将军眼睛里看出一种受了伤害的深深的敌意。起初他并不在意,认为这不过是杜将军器量狭小而已,但是过了许久之后,他终于认识到造成这种对立和冲突的原因远非个人品质所致。
同古战役开始后,史迪威和杜聿明在作战方针上产生严重的分歧。按照史迪威的设想,第二百师的任务应当是“阻止和牵制敌人”另外“以新二十二师和九十六师快速跟进,对军第五十五师团实行分割包围,确保全歼或大部消灭敌人”(摘自《史迪威记》)但是这个计划遭到杜的反对。
在杜聿明看来,史迪威处处都有滥用职权和居心不良的意味。美国佬野心,好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风头。远征军是委员长的锐部队,也是杜聿明的本钱,拿人家的本钱下赌注当然不会心疼。
杜聿明一面将敌情电告委员长,一面制造种种借口搪史迪威,奉违的抵制美国人的进攻命令。
同古大战在前方打了十二天,史迪威和杜聿明在后方吵了十二天,直吵得昏天黑地不可开。这场冲突又延续了许多年。四十多年后,一些研究中国抗战史的学者谨慎地选取了一些材料,试图解释史杜冲突的起因及其责任。据《国民高级将领列传·杜聿明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载:“…就在杜聿明下令第二百师突围时,史迪威坚决反对,坚持以不足兵力向敌人进攻,并派参谋窦尔登(注:应为副参谋长弗兰克·多恩准将)监督杜实施。杜以‘保全战力,这是任何一个指挥官的常识和义务’为由拒绝,并下令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撤退…事后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深有触地说:‘下令冲锋,原本是步兵打仗的口头禅;紧要关头,敢于下命令撤退,才是指挥官的真功夫啊!’”另据杜聿明本人在回忆录《中国远征军入缅对作战述略》中说:“…我决心令第二百师于二十九晚突围,以保全我军战力,准备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与敌决战。
“当时史迪威坚决反对,仍坚持以不足兵力向敌攻击,双方争执甚烈,竟至闹翻。史迪威坚持不放弃他的错误主张(其实是想个人出风头),竟以服从命令来威胁我,并派他的参谋窦尔登监督我实施他的攻击命令…我因同古战斗和史迪威争吵,肚怨气,对蒋说:‘如果照史迪威的命令,二百师早已断送了,他既不了解中国军队的情况,也可以说不懂战术…’”另一本历史书《史迪威出使中国》(作者:【美】罗曼纳斯和森德兰)则这样记载:“…同古保卫战之初,史迪威命令第五军另外两个师即新二十二师和第九十六师快速跟进,对军第五十五师团进行分割包围,发起攻击。但是杜聿明坚决拒绝了史迪威的命令。因为这位中国将军坚持认为进攻是不切合实际和冒险的行动,并怀疑头脑发热的美国人想拿他的部队去出风头。他在电话中同史迪威有一段很出的对话:‘对不起,将军,我得对我的部队负责。’‘你不对我的命令负责吗?’‘不,我只对委员长负责。’”其实史迪威同杜聿明的矛盾只是他同蒋介石的矛盾的前奏,我们之所以有兴趣重视这段冲突的历史,是因为它不仅表现了个人不同的格和气质,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利益原则上的冲突。中国人有理由强调保存实力,因为中国人已经同本人打了许多年;美国人需要中国人进攻,因为只有进攻才能打败敌人。相同的立场并不导致相同的结果,文化背景的不同更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并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对方。从这个意义上讲,东西方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历史鸿沟是很难仅仅用物质援助的方式去填平的。
因此中美两个大国的军事同盟注定要出现危机。
同古战役一结束,史迪威就怀着不可遏止的愤怒飞往重庆,他要把缅甸前线那些七八糟的事情当面向蒋介石讲清楚。
3曼德勒旧称“瓦城”坐落在伊洛瓦底江中游,为古东吁国首都,也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一九七三年旱季,我从腊戌顺江而下,徒步行走了半个月,瓦城就是我缅甸的足迹到的最远的地方。
有一天,我被寂寞和孤独驱使,沿着郊区瑞光佛寺外的江边久久徘徊。我看见下游有几残破乌黑的桥墩,高高低低在江心,好像上帝留给过往船只的一排叹号。我问几个过路香客,那些桥墩是怎么回事?那些人都茫然地摇摇头。
很多年后我才从书上知道,原来那就是著名的曼德勒大会战的遗址。
一九四二年四月,缅甸盟军统帅部决定,以曼德勒为依托,集中中国方面三个整军(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军),英国方面五个整师,共计二十万人的优势兵力与军决战。
曼德勒会战的宏大构想首先出自重庆蒋委员长对时局的判断。蒋委员长并非不愿意打仗,而是必须在保存实力和有把握的前提下与敌决战。中国有条著名的军事原则,叫做“避实就虚,以逸待劳”现已查明,侵缅军共有四个师团,近十万人,从东西两路长驱直入。如果以盟军优势兵力猛击其中一路,大获全胜是有把握的。
曼德勒地势居高临下,背靠滇缅公路,进可以出击,退可以就地防御。选择曼德勒作为会战的理想战场,确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怕英国佬捣什么鬼。
曼德勒大会战的计划同样迅速得到英国盟军的认可。在英国人看来,缅甸迟早要丢给本人,只要中国人肯打仗,愿意把本人的注意力引开去,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战略、计划、方案、方针他们统统都赞成。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部队安全地从容不迫地撤退到印度去。
同盟军之间这种不牢靠的战斗友谊无疑会断送这场匆匆拼凑起来的大会战。美国人史迪威由于担任了名义上的总指挥,因此注定要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扮演一个声名扫地的辱角。
四月三,机首次空袭曼德勒,炸死数百平民。许多天后,街道上还能看到许多无人掩埋的尸体和烧毁的车辆。大火同时还烧毁了一座油库和内河码头,致使水陆通瘫痪了一星期。
八,委员长夫妇偕史迪威、罗卓英同机到达曼德勒。委员长在重庆亲口向史迪威保证说,他将正式授予这位美国将军提升和罢免远征军中任何军官的权力。尽管这个空头支票后来完全没有兑现,但是委员长的安抚还是使史迪威逐渐平息了怒气。他们还在一起合影留念,蒋夫人站在两个敌对的男人中间,面笑容地挽着史将军的胳膊。这帧照片很快被国内一些报纸登在头版,成为后来人研究这段有争议的历史的珍贵资料。
罗卓英,字尤青,二级陆军上将,保定八期炮科毕业,陈诚系骨干。罗卓英是这样一个有非议的人物:军事上亦无建树,官场上官运亨通。此次受命出任远征军总司令,事先被代明白,位在史迪威之下,杜聿明之上。委员长认为这样可以缓冲史杜之间的矛盾冲突。委员长选中罗卓英出马还有另外一番深意。罗卓英军事上平庸,因此不予指挥权,但是罗卓英与杜聿明分别来自对立的陈诚系和何应钦系,可以起到互相牵制和约束的作用。委员长不是信不过杜聿明,而是任何人大权在握都令他不敢放心。
对史迪威来说,情况就简单得多。委员长夫妇只在曼德勒停留两,十返回重庆,临行前告诉史迪威,他只消取得罗卓英的配合,对远征军的指挥就不会出现任何障碍。史迪威相信了委员长的话。美国人天真地认为战区总参谋长理应对远征军总司令行使指挥权,并且罗卓英口表示服从。这样,雄心的史迪威再次全心全意地投入打败本人的曼德勒会战中。
四月十六,盟军西路战线一片混。
十二,军第三十三师团一个步兵联队在缅甸向导带领下,采用隐蔽的穿战术,神速地穿过英印军布下的三重防线。军好像神话中那只开山门的响箭,直直地中了仁安羌油田西北的滨河大桥,堵住了英缅大军的退路,将英缅军主力两万多人全部装进了口袋。
十六黎明,亚历山大总司令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落入敌人的包围圈,大为惊慌。他断定本人一定使用了空降战术。总司令一面命令炸毁油田,一面匆匆组织突围。一连两天,仁安羌油田上空浓烟滚滚,爆炸声不绝于耳,无数高耸的井架和钻机在火光和浓烟中倒坍,变成一堆堆焦黑的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