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详红楼梦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向芳官说:"前年我们往皇陵上去,"那是第五十八回的事,在清明前,贾敬死了才回来奔丧,死的时候天气炎热,当是初夏。贾琏服中偷娶尤二姐,两个月后贾珍住在铁槛寺,当然是为了做佛事,百未(第六十五回),显然贾敬死后不到一个月就"偷娶",还是初夏。婚后半年有孕,误打胎后金自尽(第六十九回)。七后下葬,正"年近岁"。下年天起桃花社(第七十回),八月二贾母生(第七十一回),第七十五、七十六回过中秋节,第七十七回在中秋后不久,皇陵祭吊是去年天,"前年"多算了一年,是早本时间过得快些。可见第七十七回写得很早。因此灯姑娘是原名。
第二十一回回末如下:且听下回分解。收后淡雅之至。
正是:淑女从来多抱怨娇自古便含酸(二语包尽古今万万世裙钗)诗联是后加的,显然此回在诗联期──一七五五年左右──改写。原有的回末套语下,有句批语误入正文:"收后淡雅之至。"这条批一定很老,由朱批改为双行小字批注,传抄多次后又被误作正文。此回大概也是很早就有了的,一七五五年改写的时候将灯姑娘改名多姑娘。此后添写第四十三、四十四回泼醋,借用鲍二家的名字,当是为了三回后泼醋余波一句谐音妙语:第四十七回又一提鲍二家的,贾母误作赵二家的,鸳鸯纠正她,她说:"我那里记得抱着背着的?"泼醋回提前用了鲍二家的,因此需要改第六十四回的鲍二夫妇,因为鲍二家的已死。于是结果了多浑虫,将他老婆配给鲍二补漏,就用她的新名字多姑娘。这是第六十四回丙。第六十四回乙回末如下:下回便见。正是:只为同枝贪致教连理起干戈"下回便见"是例有的套语,下面的一对诗句是诗联期后加的,因此第六十四回乙是一七五五年定稿。改丙至早也在一七五五年后,距写第七十七回的时候很远,所以忘了多浑虫夫妇又还在探晴雯一场出现。
前面说过,泼醋回用第六十四回的鲍二家的,就为了三回后贾母的一句俏皮话:"我那里记得抱着背着的?"(第四十七回)第四十七回──至少回内这一段──显然是与泼醋二回同时写的。第四十七回改写过,因为回目与内容不符:"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但是回内柳湘莲与宝玉在赖家谈话,湘莲告诉他"眼前我还要出门去走走,外头俇个三年五载再回来。"临别宝玉叮嘱:"
…
只是你要远行,必须先告诉我一声,千万别悄悄的走了。"说着便滴下泪来。柳湘莲道:"自然要辞的,你只别和人说就是了。"从赖家出来,才打了薛蟠,可见不是惧祸逃走,是本来要走的,至多提前动身。回末:薛蟠在炕上痛骂柳湘莲,又命小厮们去拆他的房子,打死他,和他打官司。薛姨妈住小厮们,只说柳湘莲一时酒后放肆,如今酒醒,后悔不及,害怕逃走了。薛蟠见如此说了,气方渐平。
惧祸逃走的话,是薛姨妈编造出来哄薛蟠的。"惧祸走他乡"显然是改写前的回目。为什么要改为原定计画旅行,理由很明显。惧祸逃走,后又巧遇薛蟠,打退路劫盗匪,救了薛蟠,迹近赎罪,否则回不了家,成了为自己打算。
庚本第四十八回回前附叶上总批:题曰"柳湘莲走他乡",必谓写湘莲如何走,今却不写,反细写阿呆兄之游艺。了心却(了却心愿?)湘莲之分(份)内。走者而不细写其走,反写阿呆,不应走而写其走。文牵岐路,令人不识者如此。
这条总批横跨第四十七、四十八回。柳湘莲自称"一贫如洗,家里是没有积聚的",书中也不止一次说他"萍迹",一定说走就走,决不会有什么事需要料理,怎么样"写湘莲如何走"、"细写其走"?难道写他张罗一笔旅费?也不会写上路情形,又不是"老残游记"。"细写其走"只能是指辞别宝玉。湘莲宝玉约定临走要来辞别,不会不别而行。湘莲宝玉那段谈话是在改写的时候加的,因为将惧祸改为原定出门旅行。因此这张回前附叶总批是在这两回定稿的时候批的。
前面说过,第十七、十八合回与第七十五回那两张回前附叶是各自与这两回的最初定稿俱来的。第四十七、四十八回的这一张,原来也是这两回改完了之后现批的。
庚本二十张回前附叶内,只有这三张没有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处"重评"是狭义的指再评。三张内第七十五回这一张有期:一七五六年农历五月七。至少这一张,我们知道它为什么不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名,因为已经不是一七五四年"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本子,而且批者不是脂砚,也不能算"三评石头记",因此留出空白,俟定名再填。
有这三张附叶的三回,内中两回埋伏贾赦的罪名,另一回将甄家寄存财物在贾珍处改为贾政处,埋伏下贾政的罪名,显然是三回同时改写,改去预言中的宁为祸首,而贾政的罪行是最后加的,不然元妃这一支还是被连累,比较软弱闪避。
三张无题扉页有一张有期,一七五六年农历五月初,因此三张都是一七五六年初夏批的。
至于为什么相隔两年就要改变回前附叶格式,而几十年后补录的第二十一回的那一张反倒恪遵原有款式,那是因为那一张是另人补抄的,而这三张是脂评人手笔,所以注重本子先后的区别。
第四十三、四十四回泼醋,与第四十七回内入的泼醋余波是同时写的;泼醋回用了鲍二家的,就需要改第六十四回的鲍二夫妇,于是有了第六十四回丙;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又与第十七、十八合回、第七十五回同时定稿,第七十五回最后。因此以上七回都同时,按着上述的次序,第七十五回最后改。第六十四回丙是一七五五年后写的,而第七十五回是一七五六年初夏誊清。所以这七回都是一七五六年定稿。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这七回,各本几乎全无回内批。庚本只有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回各有一两条。此外甲辰本第三十、三十二回各有一条,不见得是脂批。
金钏儿之死,自第三十回起贯串这几回,末了第三十五回写她死后她的妹妹玉钏儿衔恨不理睬宝玉。我们现在知道第四十三、四十四回祭金钏带泼醋是一七五六年添写的全新的两回。这引起了一个问题:金钏儿这人物是否也是后添的?姑且假定金钏儿是后加的。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这七回,前四回有总批。庚本这种典型格式的回前附叶总批都是一七五四年前的旧批──一七五四本废除回前回末一切形式,所以没有总批,但是旧有的总批仍予保留。金钏儿是第三十、三十二这两回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这两回的总批都没有提起她,因为作批的时候还没有这人物。
宝玉挨打后,一批批的人到怡红院去看他,独无史湘云,这很奇怪。如果是因为问宝玉没有她的戏,尽可以在跟贾母去的人中添她一个名字。尤其是挨打前她和宝玉最后一次见面,湘云劝他常会见做官的人,"谈谈世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难道湘云还在跟他生气?
挨打养伤的这三回内湘云只出现过一次:第三十五回薛姨妈宝钗去探望宝玉,遇见贾母等也在那里。一同出来,"忽见史湘云平儿香菱等在山石边掐凤仙花呢,见了他们走来,都上来了。少顷出了园中,王夫人恐贾母乏了,便让至上房内坐。"平儿香菱是贾琏薛蟠的妾侍,大概不便去看宝玉。湘云也不去,且忙着采凤仙花染指甲。贾母等随即在王夫人处用饭,桌上有湘云。宝玉想吃的荷叶汤做了来了,王夫人命玉钏儿送去,这才言归正传,回到挨打余波上。
直到第三十六回回末,湘云才回家去。宝玉挨打事件中,怎么她好像已经回去了,不在场?
第三十六回内王夫人与凤姐谈家务,薛姨妈宝钗黛玉都在场。凤姐讲起袭人还算是贾母房里的人,她的一两银子月费"还在老太太丫头分例上领"。
王夫人想了半,向凤姐道:"明儿挑一个好丫头,送去老太太使,补袭人。把袭人的一分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拏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也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就是了。"凤姐一一答应了,笑推薛姨妈道:"姨妈听见了?我素说的话如何?今儿果然应了我的话。"薛姨妈道:"早就该如此。模样儿自然不用说的,他的那一种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这个实在难得。"王夫人含泪说道:"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下略)"末句各本批注:"孩子二字愈见亲热,故后文连呼二声我的儿。"第三十四回王夫人与袭人的谈话中两次叫她"我的儿",第一次如下: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合我的心事。(下略)"
"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指袭人加了月费,与赵姨娘周姨娘同等待遇。这是第三十六回的事,还没发生。可见第三十六回原在第三十四回前面。
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这三回写宝玉挨打与挨打余波。第三十六回是湘云回家的一回。显然第三十六回原在这三回前面。换句话说,湘云回家之后宝玉才挨打。
第三十六回回末湘云回家,"众人送至二门前,宝玉还要往外送",句下批注:"每逢此时,就忘却严父,可知前云为你们死也情愿不假。"这条批指出一过了二门,再往外去就有遇见贾政的危险。
送湘云的局面倒正与挨打一幕开首相同。既然没有金钏儿这人,不会是听见金钏儿死讯后撞见贾政,而是送湘云去后撞见贾政。正值忠顺王府来人索取琪官──没有金钏儿,当然不是二罪俱发。贾政送客出去,宝玉万分焦急想讨救兵的时候,可能有耳聋的"老姆姆"瞎打岔,但是没有将"要紧"误作"跳井"的一段幽默的穿。当然也没有贾环告密,火上加油。──今本琪官失踪的故事叙述极简,可能经过删节。──养伤期间,没有玉钏儿尝汤的事。第三十七回是全抄本的,没有贾政外放一节。第三十六回还在第三十三回前面;回首没有贾母借口宝玉要多养息几个月,又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能见外人,不放他出去。这一段大概是原有的,本来在第三十四至三十五回内。有了这一节,第三十七回开首宝玉终在园中游,不必贾政出门,理由也够充足了。起诗社,发现缺少湘云,派人去接,因此早本的挨打事件嵌在湘云一去一来之间。
宝玉要送湘云出二门,句下那条批注已经是加金钏后的新批,但是里面引的宝玉的话:"为你们死也情愿",今本并无此语。最近似的是第三十四回黛玉来探问伤势:…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次黛玉来的时候宝玉正在昏睡。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拏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为你们死也情愿",当然是他在梦中对蒋玉菡金钏儿说的。改为同一场他向黛玉说"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是表示宝黛二人相知之深。梦中对蒋玉菡金钏儿毫无反应,也更真,更像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