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175章小儿乱言惹大祸昧心功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上回说到神农氏之女降生南海郡,化身为五,守护南海五方,却是因这云瑶乃是仙草之体,被女娲娘娘复体为人,原先的枝叶分化为四,自己守护三苗,即南海郡,其他的四大化身却被谴往四大凶地,守护看顾。

女娲娘娘这一手,动机当然也不是很纯,一来是被袁洪利用了一把,因此想给他点教训。二来也的确是动了立教的心思。

想那鲲鹏不过是得了太一的东皇钟,连混元也未证,就妄想重立上古天庭,他心里打的什么小九九,女娲娘娘当然是一清二楚,不过在她看来鹏当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就连西方二圣要立西方教也是在事先就和众人多少打过招呼的,元始老君默许,自己和通天教主也未明确的反对,因此二位圣人才忙活着炼地火风水,开辟西方极乐世界,又都谴下了自己的化身在下界行走,寻找一些深厚的弟子来做立教之用。

可以说二位圣人为了立西方教当真是煞费苦心,一直以来都是对自己四人刻意讨好。三清和自己多少都欠了他们一点人情,因此二人立教。自己四人都不好出面阻拦。

当然,那袁洪所立的魔教并不被算在内,一来魔教缺少镇教法器,二来西王母与袁洪地实力虽然不错,但在圣人眼中也不过是两只强壮一点的人形蚂蚁罢了,反手之间就能将魔教灭杀。因此二人自立教一来也都是极为谨慎。

袁洪更是刻意结好二教,就算在燃灯等人手中吃过大亏也并不寻仇,众圣人见他识趣,又没有触到自己地逆鳞,因此容他,不过若是袁洪敢往中土九洲发展势力,只怕就没人会跟他那么客气了。

西方教、魔教其实本质都是一样,就算立教也都是在化外之地,不入九州,因此三清尚能容忍。这也是为什么二位圣人要炼极乐净土,袁洪要占南海郡。

二位圣人为了立教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小小的鲲鹏,不过是得了一件镇气运的灵宝,竟妄想重立上古天庭,这其实和寻死是没什么两样的。

如今人教在三界已是正统,六位圣人中至少有五位都是这么认为的,自己虽然出身妖道。但人教子民却又出自自己之手,后鲲鹏与人教大战,自己顶多是两不相帮,万万没有亲手去对付自己子民的道理。

可笑鲲鹏还不自知,就连得了东皇钟也是藏着掖着,生怕自己去抢他地,他自己既然不肯说,自己当然也没必要去提醒他,不过说起来东皇钟毕竟是气运之宝,乃是立教的基。就算自己看见也一样是有些眼热,何况是他人。鹏小心一些也是有道理的。

娘娘虽然可笑鲲鹏的行径,但给他这么一动,竟又勾起自己立教的心思,因此心血来,下了云瑶这步棋,不过娘娘毕竟没有镇教之物,再说也懒得与人钩心斗角,收了弟子,后还要为弟子的气运去与人争,纯粹是给自己找麻烦,因此不过两这心思也就淡了。

常言说女人心海底针,又都女子的心思自来都是瞬息万变,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她的心思虽然淡了,袁洪的麻烦却还没结束。当那云瑶一出世便光照四方,又发大愿,几乎将这南疆地妖魔都得罪了个干净。

南疆十万大山之中有妖兽无数,都是些神通广大的妖魔,内中又以十三头妖兽为长,扬言要生擒风神女娲青衣,灭尽魔教教众。

东海最近也出了个厉害地妖怪,传闻八头八尾,模样甚是凶恶,只是符咒女娲水镜初到东海,因此还不曾相遇。

雷泽大川乃是上古的神迹,里面隐藏着不少连袁洪都颇为忌惮的怪东西,而且一年四季,雷火不断,能在这样条件下生存下来的几乎个个都是绝世的强者,又是当年雷泽大神的老巢,三圣皇中伏曦氏便有一半地雷泽血脉,不到万不得已袁洪也不敢去惹。

镇魔古乃是当年轩辕氏斩杀蚩尤后封印的地方一起被封印的还有上古遗族无数,都是些天生的强悍轩辕氏不死,几乎也不用考虑去解开那里的封印。

只有南海郡好一点,守护女娲云瑶留在这里,总算没得罪什么人,不过她的身份也太,是个大麻烦,就算是出点事来,自己即打不得又骂不得,当真是窝囊之极。

那南疆的群妖,不是说自己收复不了,只是不想一下子这么大的动作让别人起了警觉。万一自己出的风头太大,那位圣人看着不顺眼了,自己这边可就要倒霉了。

因此自占据了黑风山后,袁洪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扩张,从以前地直接攻占改为潜移默化,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封神榜就像是一把悬在头上地利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给自己一下,封神结束以前,自己的确不适合有什么太大的动作。

封神过后,最少有几千年的清静可享,到时候乾坤已定,几位圣人都要闭潜修,到那时候才是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

且说魔教上下如今都正为云瑶之事忙的焦头烂额,袁洪也分不开心思,本来还想自己上朝歌去秀一把的,但现在,这个机会只好也让给别人了。

原来纣王自得了妲己之后已有三月不上早朝,君臣不得相见,因此群臣阻谏不得,那妲己如今已被千年狐狸俯身,因此都要吃些血食,又借助皇灵气祭炼妖法,越发的把整个朝歌都的乌烟瘴气,妖云滚滚不熄。

却说终南山玉柱阐教炼气士云中子因朝歌一行,虽然杀了天蛊道人,自己却也被道人临死前的反击的元气大伤,不得不留在中修养。这有阐教真仙太华山云霄子,九仙山桃源广成子二人前来论道,云中子见了,因想起一段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