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六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接到洪钧寄自江宁的那四首集句,却非“供得几多愁”而是如他所预期的,颇能为蔼如排遣寂寞。急景凋年,望海阁中不似平时那样热闹。她学画读书,供花焚香之余,一天总要好几遍取出洪钧的诗笺来玩味。

常常萦绕在她心头的,是“远书归梦两悠悠”这一句。诗中的意思很明显,是在盼望她的书信;她亦很想写封信,谈谈别后的境况,尤其是要问一问发榜的消息。计算程,应已回到苏州;她也有他圆峤巷的地址,但总觉得贸然寄信到他家,似乎不甚相宜。因而迟疑不决,成了一桩心事。

心事终于解消了——年初五接到洪钧的信,厚甸甸地,接到手中,心里先就有掩抑不住的喜悦,急急回到画室,关上房门,刚拆开信封,只听门外喊:“珠!可是苏州有信来了?”

“是啊!”蔼如本打算一个人悄悄细读的,此时不能不公开了。打开房门,只见除了李婆婆以外,还有小王妈和阿翠。从她们的眼神中,她可以看出她们所关切的是什么?

“洪三爷中了!”

“谢天谢地。”小王妈长长地透了口气。

“亏他!”李婆婆也很高兴:“还说些什么?”

“他家老太太病了。”蔼如接着说“不过不要紧,是请他家一个世姓陆的看的,已经好了。”

“那么,他什么时候动身呢?”这就很难说了。洪钧信中写着启程赴京的期未定,因为筹措川资,尚无把握。不过,走是一定要走的;川资不敷,只有在旅途中另行设法。蔼如完全了解他的信外之意,只是不便向母亲明说。

能明说的是泰安之约“娘!”她反问一句:“我们什么时候到泰山去烧香啊?”李婆婆倒也快,开门见山地答说:“这就是我要问洪二爷什么时候动身的道理,要凑合上他的于。我们早去了空等,迟去错过了更不好。”

“不管他什么时候到,我们反正照约定,二月十五之前在泰安等他就可以了。”

“也好!”李婆婆说“二月十五还早。”二月十五还有三十多天,这在蔼如可真是漫长的一段子。眼前只有借纸笔倾诉积愫——这一次她毫无顾虑了,因为洪钧不但信中表示,希望她有复信,而且传递的方式也替她安排好了。将复信送到东海关一个姓潘的司事那里,自会转到。

就为了这封信,整整忙她两天,写了一遍又一遍,不是觉得词意太或者太涩,便是自嫌字丑。最后自己都奇怪了,一向亢豁达,不甚注意细节,何以一下子变得这等放不开手了?

就因为这一念之转,才能将复信送了出去。派人向那潘司事问得很清楚,是由海道寄上海转递苏州,估计最迟十,必可到达。那时正是洪钧将要动身的时候,所以接到的下一封信,就必定可以得知他启程的确期。

到了正月二十几,她开始跟母亲商量她们自己的行程。名为商量,其实都是蔼如的主意,挑定二月初八宜于出行的好子动身,先到泰安,等跟洪钧见了面,再上泰山烧香。

“啊!”蔼如想起一件事,异常不安“泰安也是大码头,客栈很多;事先没有约定,到了那一天彼此怎么见得着面?”

“小姐不会现在写信通知?”小王妈自作聪明地说。

“到哪里去通知?人早离开苏州了,此刻在哪里都不知道。”

“怕什么?只要有心,还怕找不到?大不了破功夫,找人一家一家去问就是。再说,进京会试都是同乡结了帮走的,一问就知。”

“问都用不着问,”小王妈又嘴了“一听就知。”

“听苏州话啊!”蔼如笑了“这句话还算聪明。好,”她说“到时候就由你街去听好了。”计议已定,打点行装。蔼如私下数了数这些子所积的私房,不过百把银子,似乎不够。考虑了好一会,想起一处“财源”立刻将小王妈悄悄找了来密谈。

“你有多少钱存在银号里?”

“细数记不得了。一个折子上四百两是定了期限的,另外一个折子大概有一百五六十两,是活期。”

“你借一百两银子给我,我照银号的利息贴还给你。”

“说什么利息不利息,不过,小姐——”

“你不要问我的用处。”蔼如抢着说道“也别告诉婆婆。”小王妈便不再多说,只将存折与图章取了来,与蔼如。这天下午,她带着小翠上街采办旅途需用的杂物,顺便就到银号提款,连同她的私蓄一共凑成二百两,打了数目大小不等的十来张银票,回来用个信封装好,准备在泰安私下与洪钧。

哪知就在动身前夕,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即是东海关的那位潘司事。他是潘苇如的本家侄子,曾经到望海阁来吃过花酒,见了面依稀相识;更因为有托他转达书信这一重香火因缘,所以蔼如接待得很殷勤。

几句客套,一番茶罢,潘司事道明来意“昨天接到洪三爷的来信,关照我来告诉你一声,”他说“洪三爷不进京了。”

“什么?”蔼如口相问,因为她还不曾听清楚。

“洪三爷不进京会试了。”潘司事略略提高了声音说“因为他家老太太的病很重。”这下是听清楚了,但仍有疑问:“他家老太大的病,不是说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