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许真人口头较绝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这时,双方已同意一项限时办法,每一招攻守都须在限定的时间内说出。越到后来,时限越宽。假如过了千招,那时已是各创新招之时,便不必再加限制了。
一些道童们迅快布置,在两端多放了一张太师椅,相距只有六尺,双方在椅上均可凭窗外望。
窗外便是花木扶疏的院落,既清雅又幽静。两椅之间,一张长木几,当中放着一只古鼎,鼎内已燃起名香,青烟一缕,袅绕空际。
长几两端各放着一缸香茗,伸手可及,以备说得口渴,可以随手取饮,自然这已是二三百招后之事,其时双方限时加长,足有取茶饮用的空隙。
许无量作出让客的手势,荀伯业走过去,在西首客位坐好。许无量从容入座,神态甚是悠闲镇定。
这许无量所表现的风度姿态,不但使一元教之人十分担心,连荀伯业自以为必胜之算的人,也大威胁,甚是忌惮。
两人坐好之后,许无量微一颔首,静室外立刻传来清磬之声,一下一下地敲着,每两下恰是常人呼一次的时间。
荀伯业轻咳两声,清一清喉咙,才道:“万花竞。”许无量立时回了一句:“百鸟来朝。”荀伯业道:“探囊取物。”许无量道:“白猿献果。”荀伯业冷冷一哂,道:“风驰雷奔。”许无量道:“浮生若梦。”荀伯业道:“借花敬佛。”许无量道:“巧设机锋。”他们在一息之间,已迅斗了四招之多。而这四招之间,局势已颇有变化。荀伯业连攻两招,到第三、四招,许无量已展开反击,迫得他不能不缓和下来。
按理说,武学之道,瀚浩如海,任何天资过人之士,一旦于武功上有了心得,即可自创绝招,别起招数名称,外人如何识得?
由此推论下去,双方都有不识对方招数名称的机会,因而口头论武,本不能进行。
但这仅是一般的武林好手,受此限制。像荀伯业和许无量这等身份,自是博识天下各家派的武功,大致上不该发生问题。况且双方出招,都限于本门心法,这范围又狭窄了许多。
假如有那么一招与别的家派的绝招会发生混淆的事情,则出招之人,定会起身演练出来。
因此他们口头论武,不该发生麻烦才对。事实上,这一场口头比武当中,也含得有互考中所学之意在内。
假如算不准敌招是什么样子,则回答之时,当然会出破绽而落败。
有这许多麻烦,因此除非是顶尖高手而又所学甚博,方敢答应这口头比武的打法。假如年资太浅,见闻不广,则功力虽高,亦不敢应战。例如王元度,他就不约荀、许两人中任何一个口头较技。
但听他们继续迅快攻守,旁观之人,竟比战事中之人更为专注用心地倾听,无不现出紧张的神情。
直到荀伯业喝出一声“海云蔽”之时,节拍突然缓慢下来。许无量没有立刻回应,伸手取茶,喝了一口,原来他们已一口气斗了二百余招了。
许无量真人为何口渴而取茶饮用呢?抑或是至此略不支,是以借取茶的动作而加以思考?
观战之人,谁也休想从他表情上看出端倪。
许真人茶瓯尚未放下,已应声道:“星赶月。”这一招想是收得奇效,荀伯业不点点头,道:“好一招星赶月,大有承先启后,开辟新乾坤之力。”他随口评了一句,便接着发招。
在场之人,无不听得清楚,可是真能懂得许真人这一招“星赶月”的奥妙之人,找不出几个。
双方从这时开始,节奏渐见缓慢。
到了五百招以上,更显得缓慢。
旁人从这节奏上,已觉出他们已踏入浴血搏之境,因此情绪都紧张起来。
王元度武功虽强,但前此已说过,这等口头较技之举,定须所学极博之人,方能完全了解。
因此王元度到此时已跟不上,无法通晓之处甚多。
他乃是光明磊落之人,一旦不太明白,就不再专心倾听,不似别的人还拼命地设法去了解,装出一副专注的神气。
他游目四顾,察看众人的动静,立时发现在场这许多人之中,只有钱万贯和不夜岛主甄南还跟得上,其余之人,虽是十分专注的听着,但眼中不时出茫然之。
王元度看了这等情形,不由得微微一笑,心想:世上心豁达之士,真的找不出几个人来。
突然间醒悟了这一事,讶然忖道:“许真人施展的既是武当派无上心法,然则何以武当派几位长老高手,竟也不甚了解?难道他使的不是武当心法?”但这个想法未免离谱了一点,许真人乃是武当派掌教真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武当一派,何等重要,岂能取用外人绝招以抗御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