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1-147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此人出身名门,文武双全,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朝廷阅兵,他骑匹马,没打招呼,稀里糊涂就跑了进去,又稀里糊涂地要走。
阅兵的人不干,告诉他你要不一手,今天就别想走。
梅之焕二话不说,拿起弓就,九发九中,
完啥也不说,摆了个特别酷的动作,就走人了(长揖上马而去)。
除上述优点外,这人还特有正义,东厂坑人,他就骂东厂,沈一贯结
,他就骂沈一贯,是个相当强硬的人。
但汪文言之所以找到这位仁兄,不是因为他会箭,很正直,而是因为他的籍贯。
梅之焕,是湖广人,具体地说,是湖北麻城人。
明代官场里,最重要的两大关系,就是师生、老乡。一个地方出来的,都到京城来混饭吃,老乡关系一攀,就是兄弟了。所以自打进入朝廷,梅之焕认识的,大都是楚成员。
可这人偏偏是个东林。
有着坚定的东林背景,又与楚
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好,这正是那个计划所需要的人。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3]汪文言认为,遇到敌人,直接硬干是不对的,在起板砖之前,应该先让他自己绊一跤。
三是不好下手的,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把三
变成两
,就好下手了。
在仔细衡量利弊后,他选择了楚。
因为在不久之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虽然张居正大人已经死去多年,却依然被人怀念,于是朝中有人提议,要把这位大人从坟里再掘出来,修理一顿。
这个建议的提出,充分说明朝廷里有一大帮吃了没事干,且心理极其
暗变态的王八蛋,按说是没什么人理的,可不巧的是,提议的人,是浙
的成员。
这下就热闹了,许多东林人闻讯后,纷纷赶来骂仗,痛斥三
,支持张居正。
说句实话,当年反对张居正的时候,东林也没少掺合,之所以跑来伸张正义,无非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提议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三
提出的,就是错的,对人不对事,不必当真。
梅之焕也进来了句话,且相当不客气:“如果江陵(指张居正)还在,你们这些无
小人还敢这样吗?”话音刚落,就有人接连上书,表示同意,但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支持他的人,并不是东林
,而是官应震。
官应震,是楚的首领,他之所以支持梅之焕,除了两人是老乡,关系不错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死去的张居正先生,是湖广人。
这件事情让汪文言认识到,所谓三,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动动手脚,就能将其彻底摧毁。
所以,他找到了梅之焕,拉拢了官应震,开始搞小动作。
至于他搞了什么小动作,我确实很想讲讲,可惜史书没写,我也不知道,只好省略,反正结论是三被搞垮了。
此后的事情,我此前已经讲过了,方从哲被迫退休,东林人全面掌权,杨涟升任左副都御史,赵南星任吏部尚书,高攀龙任光禄丞,邹元标任左都御史等等。
之所以让你再看一遍,是要告诉你,在这几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是一个沉默的男人。
这就是东林成功的全部奥秘,很明显,不太符合其一贯正面光辉的形象,所以如果有所隐晦,似乎可以理解。
东林的成功之路到此结束,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讲下一课:东林
的失败之路。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4]在我看来,东林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大、狂妄,以及嚣张,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如果要在这群人中寻找一个失败的代表,那这个人一定不是杨涟,也不是左光斗,而是赵南星。
虽然前两个人很有名,但要论东林内的资历跟地位,他们和赵先生
就没法比。
关于赵南星先生的简历,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从东林创始人顾宪成时代开始,他就是东林
的领导,原先干人事,回家呆了二十多年,人老心不老,又回来干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