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成都篇第八十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反正这章肯定要说我凑字数了,我刚催一气发了,不象看的就跳过把第八十二章可以说帅旗是支撑全军将士继续作战的神支柱。举个极端的例子,即使主将犹在,指挥中心完整,只因某种特殊情况,如大风刮倒帅旗,都很有可能导致全军士气瓦解,变为一边倒的败局。这样的战役,历史上确有其例,如淝水之战等等,因为在烈拼杀的战场上,其他分部的将士们,并不知道主将本阵的情况,只能遥望帅旗以确定主将和指挥中心的存亡。

除帅旗之外,每一分部亦有自己的旗帜,作为该部标识。据级别的由高到低,旗帜也由大到小。同级单位则以旗面之、旗心之字、旗帜之边、旗杆之带来互相区分。按兵典,一般按照四方五行之,中军为黄旗,前锋为红旗,左路为蓝旗,右路为白旗,殿后为黑旗,然后再以字、边、带来表示各自的上下隶属关系。只要是练的军士,一望旗帜,便知是哪一部分的弟兄,亦可避免在战场上的内部误伤。

各分部的旗帜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他们存在的标识。各营、各队、各什、各伍等,往往即使牺牲到最后一人,也要死死保住本军的旗帜。因为上级军官或主将指挥,亦不可能细察到每一分部,只能观览旗帜,确定其位置和状态。在他们眼里,旗帜在,该分部犹在,旗帜失,这一分部就算不存在了。本朝太宗更是规定“凡失旗鼓旌节者,全队斩!有功准赎。”故而某部若军旗被夺,将士们往往拼了命也要再抢回来。

指挥更为复杂。

旗帜有各种各样的不同颜、不同级别的旗帜,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挥动手法,还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场合。

应旗。

上面说到,中前左右后五军,分别以黄红蓝白黑五标识。主将要调动某军,升某指挥帜,某军见到须立刻竖起本军旗帜,以示“应旗”表明该部已做好准备,随时听从主将调遣。若全军行动,主将同时升五指挥帜,各部须同时应旗。应旗亦还可以细分许多种,如逐级应旗,分步应旗,全面应旗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进击。指挥帜点向何方,应旗部队就向何方前进。而这个点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高举,意味着缓步前进;低垂,意味着跑步前进;数支指挥帜相,意味着受令部队合队;数帜分开,则意味着展开队形。等等,不一而足。

行军。行军时,前哨挂一高招,即长竹竿上挑一面小旗。以颜确定遭遇的状况:树林举青旗;水泽举黑旗;遇敌举白旗;山险举黄旗;烟火举红旗;依次向后传递情况。这仅是最基本信号。举起高招的数量、高招挥动的手法,加上刚才所言的颜,分别表示林密、水深、山高、火烈、敌军人数、敌军态势等各种情况,非常复杂。

据兵典,光旗帜一项,其基本手法就达数百种之多!尚不计其他特殊手法。

鼓点。

虽然击鼓就意味着命令前进,不许后退。但其中亦有很多内容。鼓点缓,慢步进;鼓点急,跑步冲锋;以“擂”的手法击鼓不止,立刻猛攻;所有军鼓同响,鼓声大作,拼死进攻,不胜即亡。以上也只为几个大类,其中有许多更细的手法,包括在队列运动时,也必须有相应的鼓点节奏配合,除视觉外还给予将士们听觉上的提醒,免得部分战士在没看到旗帜时,通过鼓点也知道长官想要他们去干什么。

鸣金。

鸣金一声,各分部停止行动;鸣金二声,各分部退回原地;鸣金三声,各分部转身,向相反方向行进。此亦仅为大类,按音节长短、发声次数、节奏缓急,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命令、、、可以说,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军人,仅这耳目一项练,就端地了不得!

第二,练队列,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

队列为阵形之基础,行列齐,纵横定,随后才能进行队列训练,队列训练娴,方可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阵形运动和转换。

经常的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出坚决服从命令的良好军风,真正做到令行止,军令如山。

队列训练直接练习小分队配合作战技巧。人人单打独斗,那是一场毫无水平的低级械斗,即全面混战;全局的战阵组织和筹划,只涉及到主帅参谋等少数几个人;局部战区的胜负,小分队的组织配合非常关键,而一些关键点上的胜负,往往对整场战役的输赢产生重大影响。真正的锐部队,是以小分队为基本单位进行作战的,谁突前,谁殿后,谁护左,谁遮右,谁近身搏,谁弯弓引箭,都分工明确,且相互间生活在一起,手足情深,心有灵犀,配合默契。战士们放心地把自己的后背、肋胁等薄弱处让给战友保护,自己一心一意地砍倒眼前的敌人!他们非常放心,那个白天跟自己在校场上汗苦练,晚上回营一起骂军官、谈女人的弟兄,绝不会辜负自己独自逃跑,除非他已经阵亡!这样的小分队,如一头头红了眼的虎豹,不顾一切地冲入敌阵,搅出道道裂痕,而这些裂痕达到一定数量,敌阵其实就瓦解了。

队列训练更是各种军阵的基础。唐朝虽不像西方古罗马军团的重步兵那样把密集方阵优势发挥至变态的程度,甚至每一步节奏都有讲究,但军阵排列和各种战术配合却更加多姿多彩。发展到唐代的阵法已经研究到非常深的程度,最有名的就是本朝开国名将李靖李卫公的六花阵、徐世绩的五阵等等。

而且军阵尤重一个“变”字,同一阵对马军、步军、弓弩自有其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军阵的变化,必然以队列的曲直方圆、离合聚散为基础。队列练不好,军阵的排列和转换,就只能是一团糟,不战自溃,未开打就输。,第三,练体力,练拳术。

军队尤其重视持久力,一触即溃、一冲即垮的战役毕竟不多见,局部或全局陷入僵局乃意料之中的事情,体力能坚持更久的一方,将在这些时候取得优势。长跑就是一种简单使用的好法子。

持久力与下盘沉稳呈正向相关,这是历代军事家总结出来的经验。但仅此还不够。灵活、捷,亦为战争所需,而军中更选择了一种在民间免费甚广的传统活动——拳术,来增进战士们这些方面的能力。以拳法著称的少林一脉,因此与大唐之军队结下了相当的渊源。

第四,练武技。

也就是马、步、、水等各兵种的战士们习练手中武器,提高砍杀技巧。不同的兵器装具,其中之诀窍更多。

光唐军的格斗兵器有长短之分,就长柄就主要为朔。其中又细分漆、木、白杆,朴头等几大类,漆即马槊,及马身等长,短而挥刺灵便,上面有漆油浸啧打磨加工过,不容易沾血打滑,利于快速的穿刺拔。木即传统步槊,杆长儿尖短圆,便于先敌刺杀。白杆,整的白蜡树,质地坚密巧,为军专用。朴头为执金吾使,头短儿有长勾为执法用。军中标配是基本人一杆。按照使用的套路又有大、小,硬槊、软之分。

据说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一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一片向地,种上一百,十几年关顾下来,能成得了三十材就不错了。

上述兵用以外,还有一种武将专用的长刃铁——稍,在军甚为免费,本朝开国名将尉迟敬德、程知节(就是演义说书里的程咬金,历史中他使的可不是那三板斧头)、李元吉等都以善使著称,另一位著名的尉迟敬德更是有空手夺稍的绝技。

陌刀是唐朝特有的兵器,长击短接皆可适用,刀形似剑,双开刃,前锋略宽,连柄可长一丈,重15斤,兼有近战刀和的功能,为古代特有的斩马剑,在安西军中配备最多,有专门陌刀军的建制,陌刀兵介于槊兵和刀牌手之间,对付安息、大食那些轻甲甚至无甲的沙漠轻骑兵有特效,基本是人断马断的。

在《卫公兵法》里为弓弩手的配置,箭完后,可以接上刀近身搏杀。陌刀攻守皆犀利,但对士兵的身体素质有严格的要求,因为陌刀前重后轻,不象前后一体槊那么好使,要求稳健坚实的下盘和健长的臂力,才能比较好的控制兵刃,确保战阵冲杀格击的持长和稳固,而且作为重兵器,挥动起来要比普通刀具慢而费劲,短兵主要是刀,常用的制式刀有四类,除了陌刀,还有仪刀,有细刀、长刀、仪刀、银装长刀等名目,工华美,多是卫宿卫充羽仪之用刀,鄣刀为普通官员专用配刀(唐人尚武,文武皆配刀以示风尚),但多不开刃唯装饰之用,样式不定。横刀,就通用常说的大刀片子,但较后世要窄长的多,一般只有三指到四指宽,为大量装备军中为士卒之配刀,市面上也可以通购买的。

一般士卒的备具为: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觽、毡帽、毡装、行滕皆—等等,其番上宿卫(警戒廷)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

依《唐律疏议》卷八-卫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所谓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值勤不带在身上或者遗失为重罪。

此外还有剑、棰、锏等配备,唐代剑较为简单,无固定制式,但多刃宽而长,对使用技巧要求比刀高,因而多是有一定身份的装饰。

棰、锏等为专对付坚甲重铠之重兵,故又称破甲锏,另有为骑兵所使的斧、啄、钺等马上使的重兵,但不多见,也不是制式装备。

说是十八般兵器,但用的最多的主要还是刀

其他另有弓弩牌盾等诸多战具。光步军刀排手用的排(盾)也有六种之多。不同的制式兵器不同的兵种,要求不同的技艺和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