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章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因此按照唐人统治区和殖民地的现状,多种言语和传统并存的事实,将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只有掌握了官方语言和文字,才能在社会和经济地位,政治权利上有所发展。这些学校就是为了这种情况所预备的。
作为一个具有稳定并且发展良好的政权或是组织,并不是仅靠几个天才或是一小撮优秀人才,就可以保证和维系的,更多时候,还要依靠相对健全的制度,和相对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内部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员,不特别要求多么优秀或是出,只要他们所学所掌握的,刚好能够足基本需要就行了,并且还要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才可以足政权或是组织体系,更新换代的自我循环。
而在弘扬华夏文化礼仪习俗,推行汉化的同时,这些学校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分化瓦解那些,被大小部族首领或是地方贵族领主,所把持和垄断的基层事务权。
通过收当地人中出身贫寒的有志之士或是殷实有产者的后代,来作为补充基层政权的新血,逐渐打破这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世代的影响力。
要知道,伴随这历史上急速扩张的ysl信仰和阿拉伯化,是从被征服当地的部落首领或是贵族领主为开端的,他们皈依了ysl信仰。并且接受了看起来更加先进的阿拉伯化之后,来自上位者的权威和所掌握的资源,也更容易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手段。带动了领民和部众的迅速阿拉伯化,于是一两代之后,就是阿訇遍地走,信徒多如狗。
但是这种快速扩张影响的手段。后遗症也很明显,这些上层代表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解释信仰和教义,于是后世那些阿拉伯世界多如牛的教派和族群纷争,就是这么给埋下来的。
但作为一个东方古国的底蕴和历史,可不是是阿拉伯文化和ysl教复合政权,这种刚走出沙漠才不过两三百年的暴发户,可以比拟的。
因此我在耶路撒冷城外等候的时间内,有更多与唐人相关的势力和邦属。从海上或是陆地上向巴勒斯坦地区汇聚而来,只是为了见证某种时刻。比如波斯湾东岸法尔斯地区的白衣先知政权,或是高加索山脉以北的可萨汗国…
就在同一个时间,一份被签押机要的邮件,越过了莫克兰山脉的南北。穿过了唐控的俾路支行省,渡过波斯湾,上溯到底格里斯河,最终送达到巴格达留守当局,又追着我们的足迹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的,却是关于唐属印度地区的几份军情通告和一份布。
就在我们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归属权,奋战不止的同时,来自横跨中天竺和西天竺内陆地区的天竺第一强国,新一代中天竺霸主,巴哈利尔王朝的超王四世,亲率本族本部及国中常备军,浩浩的杀向信德大平原,信德河中段和下游唐人所控制和羁縻的地区。
并随着沿途被征发或是主动加入的,两域藩国臣属,不断的壮大,最后抵达号称战马数万,战象上千,披甲之士无算的十五万大军。
但是因为天竺当地自古以来糟糕的动员效率和通条件,再加上当代超王炫耀武力式的,没经过一个邦国重镇,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和会见诸侯的饮宴,费上好几天,让唐属北天竺经略府,早早多少获得了全面动员和求援的先机,大月氏都督府发动邻近的五州诸侯出兵,奔赴富楼沙城;正在西天竺和莫克兰山脉南麓经略的都知兵马使叶永星,也带来一万多名的吐火罗藩部联军。
接着是,宁远王薛裕率领的宁远-河内诸国联军,次第南下;连新进统一的大小律国和复国没多久的梵延那国,都分别挤出来出一千四百和五百名的兵员,奔赴大月氏都督府听校…
最后最远也最晚达到的的一路,是来自安西疏勒镇名下,葱岭守捉使的三千名乘马的甲弩士,这样集结在信德河下游的唐军,连带附庸部属和就地再训练的土兵,差不多达到了五万人,但是数量和规模上的劣势,还是很明显的。
光是随军的夫役奴仆属民,就足以在一无所有的大平原上生造出一个临时的城市来…
当战争达到了这个规模和层次之后,大多数计谋或是奇兵手段,就基本没有太大意义或是起不到原本的作用。按照天竺当地自古以来的惯例,在平原上列阵,然后相互通报和涉,但是这个过程不知为什么被跳过了。
战斗的开端是从何时何地开始,已经没有人记得清楚了,由于遭遇的地形让双方都没有投入全力的机会,于是变成大阵线上,错混杂在一起,整整长达十几天的混战,而添油的消耗战术,也将占据优势从兵甲战术训练之利的唐军,逐渐拉向具有三倍兵力优势的天竺联军,然后伴随着稀疏的雨水天竺的季风季节也开始近,唐人擅长的火器威力,被天气,以及糟糕的通和输送条件,进一步的削弱。
停止战斗,在双方大军的目视下,进行第一次姗姗来迟的涉。
与此同时,来自海口的天赐州。沿河而上的一只武装,出现在了中天竺联军的后方,张彪例行到信德西部。寇掠和剽抄人口的大型武装捕奴队。因此,他毫不犹豫的攻击了一个小邦军队的营地。
用投掷的燃烧物,放火攻击了大象和象兵所在的营地,然后数百只受惊而狂暴的大象。在营盘里自相残杀死了一小半,最后剩下冲破寨墙,在中天竺联军列阵的后方。来个中心开花。
然后就没有什么然后了,从后方崩溃的中天竺联军,本无心抵挡正面上的大唐将士,丢掉了所有旗仗护卫仆从辎重的超王,差点就陷没在阵中,成为唐人的俘虏。
用衷心臣下的尸骨,给他铺出一条逃生的血路。而且他离战场之后,想的不是如何重整旗鼓,而是夺取了靠拢部下的马匹之后,一路不停的直接逃向了曲女城。
据说他出征的时候,从德干高原中部走到北方的信德平原西部。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但是讨回来居然就用了十几天,堪称一个奇迹。而且他逃回都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摄政太子的监守权利,将他打发到前线去组织军队。
太子的舅家兼王后家族烈的反对,族长带领一群大臣进入大黑殿面君之后,就在没有出来过,只有城河道里出来的血水。
然后以这个旨义为契机,在实力受损的老王、王族,外戚,留都诸侯和大贵族之间,爆发了惨烈和急促的内,当曲女城再次打开之后,最后胜利者是一个名为姆多罗的王子。
几乎没有人会想到,王朝联军会失败,也不会相信雄霸天竺两大域的超王,会折戟在北方低地的平原上。因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灾难的。
俘虏了十几万的青壮年,和数万名从邦君、大臣、贵族到奴婢等,各种身份的天竺人。
数十家诸侯,数以百计的大小上种姓贵族,有一大半因此绝嗣,或是陷入某种继承者的纷争中去,他们几乎无力抵抗胜利者的铁蹄。跪倒在地上,将高贵的头颅匍匐在泥水里,或者变成路边随处可见,被砍光了斜叉的树干上,一串串人头葡萄中的一分子。
选择显而易见在曲女城的政变中,血腥屠杀了前代超王及其他王子的亲族、拥护者之后,姆多罗王子,却转而对胜利者出谦卑的态度,慷慨的将位于中天竺北方,除了德干高原以外,包括若干个总督省和十几个大诸侯、附庸邦国在内的土地,全部割让给了大唐的军队。
而事实上,唐人此刻所拥有的势力,连控制整个信德大平原地区,都很勉强了。于是如何分封功勋将士和酬赏那些前来助战的藩国部众,永镇其土,就成为新一轮的议题了。
事实上战后还有一个小小的曲和尾声,因为,虽说唐军所代表的阵营,在战争中已经打的疲力竭,但是作为主导的北天竺经略副使鱼同,还是凑出了手中最后一点力量,对败亡的军队进行象征的追击,一路上不劫掠也不捕俘,而是驱赶追逐着那些没命奔逃的溃军,一气追上了德干高原,近曲女城下,然后放开手脚放火焚掠,驱杀当地百姓,做出要攻打城池的姿态。
这堪称最大胆也最冒险的欺诈,城中的王军上有数万人,还有数十万的臣民,只要出一直敢死之士出城稍微试探,就可以揭破他们的画皮,可惜曲女城中上下没人这么想,那些刚刚清洗了父兄的新王,也没有把握。
于是最后这些唐军将士,拿着城中,从国库里拿出来的金宝财货,又大索全城搜刮了一番,奉献出来的所谓赔款和问金,带着作为驱役的近万,载而归。
但却是半年之后我才知道,想必经此事后,他这个副字大可以去掉,或是升格为规格和权利更高的都督府之类。
“可惜的是,这一切,原本是印度古代史和华夏扩张史中,被浓墨重彩所描述和记载的历史时刻,却不幸的出现在一个尴尬的历史时间,以至于被同时代的诸多大事件和时代里程碑,所冲淡和掩盖。”《后天竺史纲再编》而作为现今北天竺事实上的掌控者,鱼同写给我的私信,则更多是在抱怨,天竺当地堪称土地肥美,气候适应,物产丰饶,唯一不好的就是常年雨水未免太多了点,一年有大半时间都是在热瘴中度过的,而且很容易就洪水泛滥,曾经有第一年的移民,因为不悉当地情况,差点闹出颗粒无收的下场来,最后拔掉稻麦禾苗,利用剩下一点时间,抢种了一季大豆和土豆,才不不至于饿死人。
最后改弦更张,加强了对个屯庄和城镇的管理,采取以军镇为单位大集体的指导,结合各庄屯,分组、户小包干的做法,才兼顾过来慢慢走上正轨。
这这些琐事的背后,也意味着他已经下定决心,让自己的家族和姓氏,在当地扎繁衍了,与国内的纽带也只剩下,将来每隔若一代人派出代表,到国中去祭祖溯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