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千古英雄成底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但凡是在太和月亮照耀之下,江河湖海经过的,大地上之上生活的臣民啊,你们遵从伟大的上国,就像是最忠贞的小妾,侍奉自己的夫,自己的父一样,谦卑而恭顺,“凡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汉臣妾”美索不达米亚出土文物——阿拉米、波斯、汉文三种字体勒纪的唐式铁碑,及其疏注译体…
巴格达城中,高耸如林的宣礼塔,已经整整三天没有听到晨起晚归的祷礼声了。
几门身管的臼炮,被放在特制的炮车上,沿着呼罗珊门和伊朗门之间的中央大道石板路面,缓慢的拉到相当靠近的程,调整好标表和界,用长杆填入棉布包的药柄和弹丸,随着重重的管身后错,一颗炮弹飞舞着,打在内城伊朗门的金包边上,崩下一片砖石来,这像是一个信号,又像是一个征兆,城头上的新月旗倒了下来,一阵突发短促的嘶喊声和惨叫之后,一些血淋淋的尸体被抛下来。
城门突然被从内部打开了,一名中年的副将带着部下出城投降了,这些军人放下武器,双手高举着跪伏在城门两侧。
任由集结在城门前的唐军将士越过身边,山呼海啸这着冲进内城去,然后与赶来的守军,厮杀成一片。
虽然阿拔斯王朝的最后关头,并不缺乏忠臣良将,但是什叶派毕竟是穆斯林世界的最大派系之一,特别是对于巴比伦尼亚这片土地来说,哪怕幸存的军队和卫士之中,也有无可避免的存在。
而他们很多人的家人都还沦陷在外城之中,这无疑是一个极为给力的筹码和突破口。
愈演愈烈的怒吼厮杀声中,代表赛里斯人的红旗,很快就在城头上竖立起来,而作为城中守军反扑的叫喊声。却似乎正在向内城远去。
“什叶派的兄弟姐妹们。会谢你今天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一名资深的伊玛目,对着陪同出来的副将,宽道。
“我们将建立起自己所属的地方政权,你和你的部下,将是我们的第一任军事长官…”当然,这位伊玛目没有继续说出来的是,那些赛里斯人许诺他们的地方自治领。是一个由各级什叶派神职人员为主导的政权,治下的大部分职位和权利,将有他们组成的会议来决定和行驶…
随着内城的易手,好消息似乎接踵而来,伊朗高原的伊斯法罕粮台,送来了两则大后方通报。
一则是,应我之求,来自国中的大批书籍,已经送到了西键城的岭西大学堂,这批书籍分作经史子集杂学五部,七百多门类,六十万卷,二百三十万册。光是运送的马车就达到了上千俩。要动用两个营的骑兵,才能足沿途护送的需要。
这批书。其中有少量是朝廷以教化域外为名赏赐的,还有部分是西征带来的各种利益团体捐献的,而剩下的大部分,则是很早开始从两京的各大书坊和印局里分批次开始印制的,随同而来的还有配套的书版和各活字。
当然,其中相当部分,是动用了我作为内枢密使的特权和影响力,才得以刊印完成的。
有了这批国内书籍作为基础,再加上当地翻印和拓录补充的,只要培养出足够数量浅识字的人群,基本可以足新征之土上,光带军府屯庄的基本民族认知和传统教育需求。
就不知道后世会不会有所谓黄汉主义的进分子,挑出来指责我造成了华夏民族的知识失之类的云云。
一则是北天竺经略府夏收已经完成,粮草杂三十四万石已经发运到了西键城,随同一起抵达的还有数万口天竺土奴,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适龄的男女青年,目前这批土奴已经抵达宁远,不将前往河中地区,最终到达伊朗高原安置的大概有一万多人。
这只是第一批的尝试,如果成功的话,之后还会有若干个批次,前后预计约有二三十万口的规模虽然让这些生活在低纬度热带和亚热带的天竺人,到高纬度的温带地区生活,肯定没那么容易适应,其中会死掉多少不好说,但是起码从宁远到河中到呼罗珊-伊朗高原一线的各地劳动力紧缺,可以得到一定缓解了。
历史上多少征服者因为后力不继,而不得不黯然放弃已经唾手可得的成果,而让敌人绝地逢生或是拥有卷土重来的能力。
在这种良好心情的环绕下,我特地出时间参观了位于内城的皇家大图书馆。
负责陪同兼作向导的,则是当地著名医院的院长,景教徒朱尔吉斯,一位头带平折方巾,身穿黑褶边大袍,留着大把花白胡子,他也是曼苏尔的医学顾问,现在则是城中景教徒推举出来的代表。
这时也是早期阿拉伯帝国的一种常态,由于崛起于沙漠中的阿拉比亚民族的文明底蕴有限,事实上国内那些诗歌、语言学、文学、数学、天文星象、医疗、工程师、高级工匠等职业和领域,都是由前朝沿袭下来的,那些其他信仰和民族的臣民为主。
皇家大图书馆里,无数层层叠叠盛放在石质和木板隔间里的大小卷轴,构成了一面面的扇形隔墙,大部分是羊皮和纸草,还有少量可在木版和金属片上的古籍。
其中只有很少的伊斯兰教相关的著作和典籍(语气诞生不过两三百年有关),大部分是其他民族和外国的作品,欧几里得到托勒密,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著作。
据说相当部分都是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图书馆。
此外还有大量不知道用途的古物,希腊、埃及、波斯、乃至更久远巴比伦、苏美尔风格的饰物,像是博物馆一样陈列在空旷的穹顶之下,其中大部分来自阿拔斯王朝建立过程中的贡品和战利品,还有小部分则是通过商人,从各地收集而来的。
堆放着大量空白的羊皮纸和草纸版的,抄录大厅内。最多时可以容纳数百上千人同时工作。光是用来提供照明的集簇灯具,就多达数十座。
此外还有格局稍微小一些的研究院和翻译厅,一些类似炼金术实验室及其材料库房之类的存在,另一些,则是由舒适的软榻和波斯沙发组成的休息室。
四壁乃至穹顶上,用青金石和滇绿颜料彩绘出繁复的阿拉伯式蔓纹卷花,在墙柱和拱顶过渡的隔层之间。用金粉写上阿米尔文字的圣训教导。
其中最大最显目的正面一条,按照翻译就是“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虽然只是一座皇家大图书馆,却代表了全国知识和学术成果和典藏的集大成者,已经很有些,后世那座大名鼎鼎作为学术研究。藏书兼翻译机构综合体的智慧的雏形,对阿拔斯王朝全国各地的宗教活动和理论研究,具有最终指导意义。